“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這是張愛玲對愛情選擇的經典論斷。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紅玫瑰”和“白玫瑰”的選擇。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麵臨著很多選擇,選擇多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使我們選擇到自己最滿意的東西,給我們自我決定的權力。但如果選擇的對象各有優劣,難分高下,選擇過程讓人覺得十分棘手,左右為難,有選擇可能降低人們對於選擇結果的主觀評價。吉爾伯特(Gilbert)和伊伯特(Ebert)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在大學裏開設了一個短期的攝影培訓班,被試者在參加的過程中會拍攝並衝印一些照片。在培訓班結束的時候,他們可以在兩張自認為最好的照片之中選擇一張留做紀念,另外一張則存檔。被試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在決定留下哪一張以後還可以更改自己的決定,留下另外一張;而另一組一旦決定就不能反悔。結果是沒有選擇的那一組對自己留下的照片更加滿意。
過多的選擇會使我們產生心理衝突和矛盾,矛盾和衝突也是產生壓力的來源。衝突最早由尼爾·米勒(Neal Miller,1959)提出,他研究出有關衝突的三種類型。
●雙趨衝突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為人所吸引,而人隻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所產生的內心衝突。這是一種趨近——趨近型衝突,即所謂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衝突。到底是選擇出去旅遊,還是去聽一場演唱會,還是好好完成研究計劃?這種衝突在這三類衝突中壓力最小,因為無論哪種選擇都帶來積極結果。
●雙避衝突又稱負負衝突、避避衝突,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都是人想要回避的,而隻能回避其中一種目標時所產生的內心衝突。這是一種回避——回避型衝突,即所謂的“左右為難”、“進退維穀”式衝突。你究竟是戰勝壓力聽乏味的講座,還是選擇逃掉受到老師的批評?這兩個都不想要,卻必須要選一個。很顯然,這種衝突導致的壓力大於兩項誘人選擇。
●趨避衝突又稱正負衝突,是心理衝突的一種,指同一目標對於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這一目標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如大學生既想擔任學生幹部使自己得到實際鍛煉,又怕占時太多,影響學習的這種兩難選擇。再如,旅遊本是一件對人很有吸引力的活動,但人們常常害怕耗費時間、精力和錢財而不願意去。
你是A、B、C哪一種?
有A、B、C三種類型的人,在自習室同時遇到一件事情:安靜的教室裏,大家都在認真的複習時,一對小情侶很不自覺,在前麵卿卿我我,說話聲音很大。
●A型人會火冒三丈,衝出去“主持公道”,大喊大叫,與他們爭吵,但無濟於事。
●B型人呢,他這時候也會不高興,也會去和那對小情侶理論,但當與他們無法溝通時,B型人會抱著書本換到離他們比較遠的位置去坐下。
●C型人在家裏嘟嘟囔囔,心懷不滿,很焦慮,但是在公開場合不敢說或不願意說,比較壓抑。
A型人格:壓力的尋求者
20世紀50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心髒病學家費德曼和羅森曼(Friendman &Rosenman)首次提出A型人格,並描述了他們的病人中的A型行為模式。
A型人格個體經常試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盡可能多的事情。他們是一種慣例的過度成就者,把自己置於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們有以下典型特征:他們好競爭;言辭帶有攻擊性;是個苦幹家,經常工作很長時間並把工作帶回家;不能放鬆,非常的有時間觀念;容易發怒生氣,並且具有敵對性。除了這些特質之外,A型人格的人所展現出來的肢體語言和說話方式也與非A型人格的人顯著不同。A型人格的人對潛在壓力情景有以下幾種典型的反應模式:麵部肌肉緊張;緊握拳頭;表達不愉快時麵部肌肉扭曲;經常打斷對方的話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語速很快。
A型人格的人經常是高成就人群,他們精力旺盛、做事迅速,經常給人留下具有攻擊性、競爭性和野心的印象,不過,這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費德曼和羅森曼對3000個樣本的10年追蹤調查發現,A型行為方式的人比B型行為方式的人得心髒病的機會大2倍。
B型人格:壓力的處理者
費德曼和羅森曼做了進一步研究,提出了另一種人格類型——B型人格,它與A型人格相反。B型人格的人是隨和、悠閑的,不像A型人格那樣具有競爭性,也並不顯示出對時間的緊迫感以及輕易發怒。他們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事件,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因此感受到的壓力最小。費德曼和羅森曼在他們的被試者中發現,B型人格也是預防心髒病的重要因素。
C型人格:壓力的承受著
泰莫沙克和德赫(Temoshok & Dreher)在他們的著作《C型行為及癌症》一書中描述了另一種人格類型,即“癌症傾向人格”。具有這種人格類型的人群對反複失敗和壓力的反應通常是放棄,並且發展出一種無望感和無助感。C型人格人群麵對問題展現出一種對情感的壓抑或是缺乏情感,被認為是“愉悅他人的人”,因為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被別人接受。他們故意壓抑憤怒的情緒以及其他的消極情感以表現出美好的一麵,而不是支持自己的價值觀。研究指出,這種人格因為常常壓抑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很容易患癌症。
管理壓力
一位講師在壓力管理的課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後問聽眾:“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
聽眾有的說20克,有的說500克不等。
講師則說:“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鍾,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有些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護車了。其實這杯水的重量是一樣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
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是否能夠承受,到最後我們就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所以我們需要學會一些管理壓力的技巧,來緩解與日俱增的壓力對我們的衝擊。
簡化生活
梭羅在19世紀時曾經勸告過他的同代人,去減少他們日常生活的複雜性:“簡化!簡化!簡化!做兩三件事就夠了,而不是100或1000件事;與其數到100萬,數到12就夠了。”由於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複雜,事情分秒必爭,所以梭羅的話運用在今日社會裏就更貼切了。
在現代社會,時間壓力是很普遍的,有時甚至成為整個社會壓力增加的原因,大學生也不例外。我們可能為了創造出一張更輝煌的簡曆,把更多的事情,擠進更少的時間裏。其後果是這種緊迫感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忘記了去欣賞身邊的事,去感恩身邊的人,比如我們的課程、社團活動、一段音樂、身邊的景色、我們的心靈伴侶,甚至我們至親的人。
時間是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時間裏,還有許許多多必須做的事,在減少我們已經短缺的資源。不適度地忙碌,導致了我們很大的壓力。蘇珊(Susan)等研究者指出簡化對於感情生活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可以幫助人們去簡化生活,幫助他們降低壓力指數,那他們的關係肯定會大幅度地改善。同時,他們生活中積極的心態也一定會放大許多。”心理學家蒂姆·凱瑟(Tim Kasser)根據他的研究得出結論:時間上的富裕,能給人更多的幸福感。時間上的富裕,代表的是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去追尋對個人有意義的事情,更多的時間去反思,以及去享受快樂。相反,時間上的貧困,給人的感覺是經常性的壓力,忙碌奔波。簡化生活,可以提高我們的幸福感。這意味著我們要去“保衛”我們的時間,學會怎麼去說“不”。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排序,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同時也要學會放棄一些事。適當的休息是基本的壓力緩衝劑,記住,做得少不代表做得不好!
幽默
幽默是一個最有趣、也最有力的壓力緩衝器。麵對無情的變化,它能緩解緊張,使我們易變和靈活而不是變得僵硬和脆弱。不斷地迅速變化是當代最具挑戰性的壓力誘因,而幽默是生活壓力的主要解毒劑之一。
你肯定也有這樣的經曆:當讀了或聽到有趣的故事,或是看了有趣的電影後會感到輕鬆自如。科學家們發現,僅僅20秒的笑對心血管的作用相當於3分鍾的使勁劃船;100次的笑相當於劃船機器上的10分鍾;10分鍾的笑相當於2小時的睡眠;僅有14分鍾的笑就等於8小時沉思產生的輕鬆效果。在笑的時候身體內幾乎所有的係統都參與了:骨骼肌和平滑肌收縮、呼吸的頻率和深度增加、中樞神經係統喚起。在笑的時候至少有五個肌肉群在進行有節奏的反應:腹部、頸部、肩膀、橫膈肌、麵部肌肉。笑是肌肉緊張最好的滋補品。
幽默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抵消壓力的負麵作用:
●幽默給你一個機會從現行的壓力中暫時擺脫出來,讓你贏得時間,從而能創造性地改變壓力反應;它也促進放鬆反應。
●幽默恢複和補充耗盡的情感儲量。
●加強免疫係統,降低血壓。
●捧腹大笑實際上是一種體內的慢跑形式,它能向身體係統釋放出內啡肽。內啡肽是一組感覺好的荷爾蒙,是天然的鎮靜劑,它們至少以兩種方式被釋放到體內,一種就是捧腹大笑,另一種就是經常性的體育鍛煉。內啡肽對身體的作用類似於嗎啡,它是天然藥物——便宜而且合法!
●作為壓力的平衡器,幽默能防止態度僵硬,它使我們能保持詼諧、有意思的風格,有助於積極的精神狀態。
幽默對一些人來說很容易,對另一些人並非如此。但令人欣慰的是幽默不是一種天賦,它是一種能獲得的技能,它完全置於你的駕馭之下,能夠通過經常、反複的運用得以完善。
增強控製感
這裏的控製感指的是個體對能夠控製自身的個人意願的覺知。比如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先要住宿安頓下來,你會上網查詢,買旅遊指南或向他人詢問,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做出決定。這時你自身就感知到找旅館這件事是可控的。其實控製感每天都和我們須臾難分,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做出選擇,進行決定,雖然有時候自身並沒有意識到。已有的研究表明,當人的控製感受到威脅時,個人會表現出負麵情緒如生氣、狂怒和憤慨。而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控製感,則可能表現出悲觀、抑鬱甚至絕望。
1976年蘭格(E.J.Langer,)和羅丁(J.Rodin)進行了著名的“阿登屋養老院實驗”,研究得出:“對於一個被迫失去自我決策權和控製感的人,如果我們給他一種較強的自我責任感,提高他對生活的控製感,那麼他的生活質量會提高,生活態度也會變得更加積極。”衰老和機敏性的降低並不總是因年老而導致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如果讓老年人重新獲得決策權和勝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極因素是可以被延緩、逆轉,甚至杜絕發生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經曆。小雲英語四級連續考了4次都沒有通過,到畢業前還有一次學校補考的機會,可是她放棄了,其實最後一次補考,題目很簡單,學校的目的就是讓所有的人都通過。當問到她為什麼不去考時,她說:“我肯定過不了,考了這麼多次,都沒過,說明我英語水平已經爛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了!”她的這種心態在心理學家馬丁·塞裏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中,被稱為“習得性無助”。1975年他以狗為實驗對象,生動地演示了絕望心境形成的過程。塞裏格曼先把實驗組的狗放進一個籠子裏,這個籠子是狗無法逃脫的,裏麵還有電擊裝置。給狗施加電擊。這隻狗在一開始被電擊時,拚命掙紮,想逃脫這個籠子,但經過再三的努力,發覺仍然無法逃脫後,掙紮的程度就逐漸降低了,到後來動也不動完全放棄了逃脫。隨後,實驗者把這隻狗放進另一個籠子,這個籠子由兩部分構成,中間用隔板隔
開,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隔板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當把經過前麵實驗的狗放進這個籠子時,實驗者發現它除了在頭半分鍾驚恐一陣子之外,此後一直臥倒在地接受電擊的痛苦,那麼容易逃脫的環境,它們連試也不去試一下。這時狗已經完全放棄了逃脫的嚐試——也就是它完全放棄了試圖去控製環境的願望。事實上,人和動物有相似之處,當一個人發現他無論如何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會覺得他控製不了整個局麵。最終喪失鬥誌,並陷入絕望的心境之中。
心理學家羅特(Rotter)提出控製點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取決於他們的付出(即內部點)還是依賴於個人控製之外的偶發事件(即外部點)。研究者發現,與受外控製點影響的人相比,受內控製點影響的人更清楚哪些事情有益身體健康,哪些事情更有助於提高健康狀況;受外控點影響的人在應對難題時不是積極地去尋求解決方法,而是采取自我保護策略,因此他們做事時往往更多地以失敗告終。生活中壓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地處理遇到的問題,增強我們的自我控製力有利於我們解決遇到的難題。如果要評估你的控製點,請完成知識卡片後“我是內控型的還是外控型的”小測驗。
尋找支持係統
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家庭成員、朋友以及同事(同學)等支持係統來減緩壓力。社會支持是指來自於一個人所愛的或者所在乎、尊敬和重視的他人的信息和反饋,它是交流和相互支持的網絡體係的一部分。
社會支持能帶來三類好處:切實的幫助、信息和情感上的支持。
研究人員不斷地發現社會支持有助於人們應對壓力。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同正常人相比,意誌消沉的人擁有較少的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支持。而另一項研究表明,癌症、精神分裂和自殺的預兆都與遠離父母和對家庭的消極態度相關。但是另外一項研究發現,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人們和疲憊的員工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少於健康控製組的人群。還有一項針對1999年台灣地震以後被迫離開家鄉的人們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那些獲得較多家庭成員和鄰居社會支持的人,在地震發生一年後有較少的抑鬱症狀。根據對已知原因所引起的死亡分析發現,寡婦要比正常的已婚婦女的死亡率高出3-13倍。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通過以下幾個方麵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