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與殘疾兒共生(2 / 3)

除了《我們的時代》以外,大江還以當時的政治事件為原型寫了《十七歲》、《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但是這些敏感的話題引起了右翼團體的反感,發表這些作品的雜誌社不得不迫於壓力公開道歉。而且《政之少年之死》還遭到了在以後大江的任何一個文學全集中都未被收錄的厄運。

二、作品主題轉換帶來的文學再生

但是幾年後,大江健三郎便在文學上陷入了找不到出路的困境。“監禁狀態”、“性”、“政治”這些初期的文學主題鬥陷入了寫不下去的困境,他遇到了踏入文壇以來最大的危機。就在這個時候,由於1963年的兩件事情,大江本人和他的文學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6月長子的出生和8月初次訪問廣島。

1.“從正麵接受挑戰與之鬥爭”

本來大江對當時的社會形勢感到絕望,不打算要孩子。他曾經想“盡量不要懷孕,減少一個1980的不幸的自殺者”。⑧但是通過1960年對中國的訪問,他改變了主意。在新中國朝氣蓬勃的氣氛中,他看到了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父母,由此大江本人也對未來真正燃起了希望。再加上有數十萬人連日包圍國會議事堂的反日美安保條約的示威,更堅定了他的決心,決定“養育個孩子吧,看來未來不可能是零”。⑨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為了從絕望的狀況中尋求一線光明而生的孩子腦部卻有異常。這對此是的大江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但是通過寫長篇《個人的體驗》和短篇小說《空中的怪物阿歸》,大江不但從混亂的地域中掙紮了出來,而且還克服了文學和人生的重大危機。

《個人的體驗》中的主人公鳥,總想從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可是剛出生的嬰兒卻患了腦玻他拒絕給嬰兒進行手術,把孩子交給了認識的醫生處置。但後來,他想起自己自我欺騙的每一天,感到十分愕然,因此決定不再逃避現實,接受這個孩子並把他撫養長大。他接受了搶救孩子的手術。結果,孩子得的隻是個腦瘤。一心想逃避現實生活的鳥經過人生的考驗,選擇了直麵日常生活,從而達到了飛躍。

在這部作品中大江還將殘疾兒問題和和問題結合了起來。他把蘇聯再次進行核試驗看作“世界”,把異常兒的出生看作“個人”。新在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作為個人的主人公來說都麵臨著巨大的危機。也就是說,大江試圖把“個人的體驗”帶來的痛苦經驗和核發展給全人類帶來的痛苦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