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南縣,萬壽鎮。張文威常常跟室友吹噓,自家所在的小鎮有71條街,諧音其實一條街。街呈“7”字形,總長不過兩千米,雖然在7字的內側新修了一條後街,但人煙稀少,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人氣。
這是一個十足的小鎮,房價不過每平米八百,連一家像樣的超市都沒有。陽光下,閃亮的奔馳寶馬在這裏格外的紮眼。緩緩入街,轉彎,過橋再轉入後街,便是張文威家了。
鎮雖小,但宜居。由於買房的大都是農村人,拖家帶口的,鎮上的房子都是大戶型。張文威家就有整整一百三十六個平方,四室兩廳兩衛一廚,這在寸土寸金的巴渝市想都不敢想。整套房子寬敞明亮,現代簡約的裝修,家具全是自家山裏砍來的實木,請鎮上的木匠改的,沒有半分甲醛的味道,換到市裏沒個二三十萬絕對沒這樣的效果。
大街上,雖然沒什麼大超市商場,但是日常百貨還是不缺,每逢趕集,都有新鮮的綠色蔬菜供應。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沒有城市的浮躁喧嘩,寧靜祥和,十足一個養老的好地方。
放下行李,打開陽台的玻璃門,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老爸不由得歎道:“還是家裏好。”雖然夏日炎炎,驕陽似火,但河風習習,迎麵而來的涼意讓人神清氣爽。
老媽將帶回了的行李整理好後,張文威去銀行給老爸老媽的卡裏各劃了三百萬。然後一家人,開著車,向鄉下駛去。雖然老家比較偏僻,但最近幾年,不少鄉裏出去打拚的人發了財,捐了錢把公路給修了起來。
蜿蜒的小公路上,漂亮的白色寶馬,帥氣的黑色大奔,度著夕陽的餘暉惹得路上奔走的行人駐足觀看。
其實張文威早就想把爺爺奶奶接到街上來。對於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來說,從小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甚至比父母都親。在張文威的生命裏,有一半都是爺爺奶奶的影子,從斷奶後奶奶一勺一勺的米漿到蹣跚學步,從爺爺背著上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無一不充斥著爺爺奶奶關懷與操勞。養了一輩養二輩,這是對他們這一代最好的描述。
但是,張文威覺得顯然父親比自己更適合來完成這件事情,也能了卻父親的心願。
汽車緩緩駛進村子,水泥路變成了石子路。輪胎壓過,“嘎嘣嘎嘣”,愉悅的歡響在寧靜山溝泛起波瀾。所過之處,一家一戶的窗門打開,探出一顆顆好奇的頭顱。
“哪家的孩子發財回來了”老人抬頭
“這車真漂亮。”小孩們羨慕道
“這可是奔馳寶馬!”識貨的人賣弄著得意道
“那不得好幾百萬!”旁邊人驚歎道,百萬級的數字在這鄉村裏實在是太有震撼力了。
······
“嘀——嘀——”張文威打出清脆的鳴笛,連村子的狗都停止了嬉鬧,帶著羨慕的眼色,一臉的安靜。
地壩邊,佝僂的老人目光隨著汽車流動,由遠及近,帶著一臉的好奇“哪家的孩子這麼發財,開這麼好的車回來?”愣神之間,嶄新的汽車已經停在老人麵前。
“媽。”老爸下車,喜悅地喊道。
“二娃”奶奶一陣驚異,還是認出了老爸,一臉狂喜與激動
“奶奶。”張文威下車,打開後備箱。
“大哥哥回來了,大哥哥回來了”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從樓上飛奔而下,一把撲到在張文威的懷裏。小女孩是張文威的堂妹張文璿,三叔的女兒,基本上是在張文威的背上長大的,和張文威特別親。由於張文威是獨生子,所以格外的疼愛這個小妹妹,每個星期都會把省下來的生活費給妹妹買零食。
一把抱起張文璿,從包裏拿出零食,小丫頭很是機靈,知道跟著大哥哥有好處,所以格外的粘張文威。
“二哥,二嫂,回來怎麼也不提前打個電話,我好多煮些飯菜。”屋裏走出一個三十五六的婦人,個子不高,紅色T恤衫,黑色七分褲,係著圍裙,雖然相貌平平,但帶著活力的笑容,十分親和。來人正是張文威的三媽,張文璿的母親,為人親和,精明勤勞,能說會道,平時在另外一座小鎮一邊帶孩子上學,一邊在鎮上的小飯館做雜工;周末放假就回鄉下幫奶奶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常常給給奶奶帶些魚肉,補給營養,十足的孝順媳婦。
“買這麼多東西”一個五十歲的男子和藹地笑著,看著後備箱,說話的正是張文威的大伯,也是張文威最敬重的人。十一歲,大伯看著搖籃裏的姑姑,蹣跚學步的三叔,以及剛念小學的老爸,毅然輟學,離家打工,一出去就是十幾年,那時候既沒有電話,又不會寫信,唯有每學期按時寄來的學費告訴奶奶:“大兒子還活著。”直到二十二歲,大伯領了嬸嬸回來,奶奶才知道,大伯在山壁縣成了家,工作也就是燒皮鞋。積年的膠毒,何高強度的勞動,讓大伯整個人蒼老與憔悴。為了這個家,大伯付出太多了,沒有半分怨言,在爺爺收割稻穀的農忙時節,依然按時的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