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在後世,是中國較早翻譯莎士比亞文本,並且翻譯數量最多的人。如果給其充足時間,不難將莎士比亞的全集全部翻譯出來。不過,此人雖然才學出眾,但是命卻並不好。一九四四年,朱生豪被確診肺結核。到了一九四四年年底,便即離世。
在朱生豪過世後,其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便由其遺孀宋清如校勘完成,加以出版。並且,宋清如在朱生豪過世後,將朱生豪生前計劃翻譯,卻未能完成的幾部莎士比亞作品翻譯完成。
相比朱生豪,宋清如的運氣便好了許多。宋清如出身於常熟宋氏一族,如果往上追溯,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唐代。宋氏先祖宋憲,世居京兆(今西安一帶),曾任唐代大理寺丞,講授易經,弟子眾多。
至唐武德年間,宋憲後代宋文英,遷居浙江湖州,其子少英公被賜葬於海虞河陽裏,直至六世孫景存公攜帶一個弟弟兩個侄子到海虞安家,宋文英被推為海虞始祖。隨後,宋氏一族便在常熟開枝散葉,耕讀傳家,成為常熟的名門望族。
而宋清如便是這個名門望族出身的,根正苗紅的白富美。而朱生豪與其相比,不過是個鳳凰男。而這兩人卻是相濡以沫,一世情緣。可見後世大多數人關於婚姻的論調不真。
一九三二年,宋清如考入杭州之江大學中文係,隨後便與朱生豪相戀。兩個文藝青年卿卿我我,詩歌傳情,酸的一塌糊塗。後世,宋清如為了紀念亡夫與自己的這一段情緣,曾經將朱生豪寫給她的信和情書,挑揀好的結集出版。
餘生看時,雖覺得兩人確實情深意重,但也覺得酸的倒牙。不過,仔細想來,也隻有如此情意純澈深重之人,才能有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的恰到好處。
而後世的文青們,如果想要理解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好的譯本選擇,仍舊是朱生豪翻譯的版本。
餘生在說獲獎感言的時候,沒有自誇《拉貝日記》如何如何,而是將《哈姆雷特》這部電影海誇一番。其中見解,借鑒後世的各種賞析,倒也頗有獨到之處。
頒獎現場的一眾明星聽了,都覺得餘生不是不學無術之輩,特別是英國人聽了,對餘生的好感大增。雖然餘生的《拉貝日記》戰勝了英國人拍的《哈姆雷特》,成為最佳影片,但是英國人覺得這樣的勝敗,算得上是勝也紳士,敗也紳士。很是符合英國人的脾胃。更何況,這個餘生,居然是如此的理解《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亞。
而餘生的《拉貝日記》再次橫掃奧斯卡金像獎的消息,雖然仍舊是美國人和中國人報紙的頭條,但是,卻已經沒有原本轟動。倒不是說餘生的影響力下降了,而是餘生的電影處處橫掃,眾人已經麻木了。
如果說一次橫掃是驚喜,兩次橫掃是震驚,那麼橫掃個七八次,橫掃就是正常的事情。大家都會覺得,這貨本身就是掃大街的出身,橫掃一下很正常……
所以,引起眾人關注的,並不是餘生再次橫掃奧斯卡金像獎的消息,而是餘生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後,被刺的消息!
按照正常的流程,奧斯卡頒獎儀式之前的入場式和頒獎儀式之後的散場,都是各大新聞媒體記者,最容易逮到明星,最容易獲得采訪機會,最容易尋找走光細節,最容易探聽到各種娛樂圈緋聞與狗血八卦的時候。
所以,每一次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前後,都會是一片混亂,總會有一群蒼蠅,圍著各大明星已經影視圈的大鱷、老板們,嗡嗡嗡。這個時候,人群混亂,是治安與維持秩序最難的時候。
而餘生就是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後,一眾明星散場,被記者們圍追堵截的時候遇刺的。現場一片血腥混亂,當然,流血的不可能是功夫已經達到武學宗師境地的餘生。而是一個白人和兩個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