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一部電影,稍微阻擋了一下《拉貝日記》的腳步。即,在真實曆史上,第二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贏家,一九四八年,由勞倫斯奧利弗執導的《哈姆雷特》。
如果按照真實曆史,這部《哈姆雷特》囊括了第二十一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最佳服裝設計(黑白)、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等數項大獎。
但是,在《拉貝日記》麵前,這部《哈姆雷特》隻拿到了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指導(黑白)和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三個獎項。最佳影片變成了餘生的《拉貝日記》。
平心而論,這部《哈姆雷特》的所有力量,並不來源於導演勞倫斯奧利弗,即便他是最佳男主角的獲得者。這部《哈姆雷特》的所有力量,幾乎全部來源於莎士比亞的原著。
《拉貝日記》對於人性的思考,在餘生的處理下,呈現出一種善惡分明對立的狀態。但是,非常尊重原著的這部《哈姆雷特》,對於人性的思考,卻是全方麵的。
諸如莎士比亞對人的定義:“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優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又或者全劇最經典的那一段句子:“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勞倫斯奧利弗並沒有左右莎士比亞作品的力量。如果說,這部《哈姆雷特》的長處,隻不過是以勞倫斯奧利弗為首的一眾演員,將劇中許多角色刻畫的很到位,說的通俗點,就是演的不錯。諸如勞倫斯奧利弗的哈姆雷特和簡西蒙斯的奧菲利亞。都是後世電影史上的經典。
縱然在這部電影結束後,半個世紀內,世界上有數十部《哈姆雷特》,也沒有人的演技能超越這兩人對於角色的詮釋。
而哈姆雷特,本身就是代表著莎士比亞那個文藝複興的年代中,人覺醒自身存在的最有力的人物。幾乎集中了莎士比亞那個年代關於人的所有思考,自然蓬勃有力。足以支撐起一部數百年之後的電影。
餘生在後世看過的《哈姆雷特》,是朱生豪版的。此人和其夫人宋清如,也是民國時候的一對傳奇情侶。
朱生豪此人,是出了名的短命才子,天妒英才。此人生於一九一二年,少年時便顯才學出眾,所以,被保送至杭州之江大學深造並享受獎學金。
在進入大學後,朱生豪的文藝才能被完全打磨出來,被其師夏承燾評價為——“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餘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其人今年才二十歲,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一言。聞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
一九三五年春,朱生豪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道一九三六年八月,朱生豪譯成莎劇《暴風雨》第一稿。隨後,又翻譯出《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九部莎士比亞名作。
可惜的是,此人生不逢時,一九三七年日本人入侵上海時,戰亂中大量的譯稿遺失。隨後再次翻譯。然而,到了一九四一年日本人占領上海灘孤島時,再次翻譯出來的稿件和曆年創作,也丟失了。
到了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朱生豪與妻子宋清如在上海結婚後,翻譯工作才穩定下來。數次遺失稿件,對於翻譯文本而言,其實並非壞事。畢竟,隻有當語言經過數次打磨之後,翻譯才會顯得純熟而貼切。也正因為這數次遺失重來,朱生豪的譯本,才會有讓後世眾人都歎為觀止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