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曾任過湖廣按察使,是一個學識淵博、談吐風雅,思想開放的文人。李時珍曾為他看過病,兩人頗談得來。

到了王世貞家,李時珍說明來意,打開自己的行囊,將書稿放在書案上,請王世貞過目。李時珍向王世貞詳細陳述了自己重修《本草》的緣由與目的,介紹了全書內容及27年來的寫作經曆,懇求王世貞以他的名望鼎力扶植、推薦,使《本草綱目》得以印刷發行,流布天下,造福世人。

王世貞打開書稿,仔細閱讀。《本草綱目》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充實內容,高屋見瓴、綱舉目張、眉目清楚的編排方式,每味藥物所作的詳盡介紹,既典雅又通俗的文筆,以及精美細致的1千多幅插圖,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王世貞想:這需要作者付出多少的心血啊!他抬起頭來打量李時珍,隻見李時珍雖年過花甲,但麵色紅潤而有光彩、談吐幽默而富風趣,不由暗暗稱道:真可稱得上是南國第一人啊!

王世貞由衷地希望這部著作能盡早地刻版印刷成書,供人們學習研讀,並用來濟世救人,可惜他力不從心,刊刻這麼一部巨著是需要很多錢的。他的父親被奸臣嚴嵩所害,他自己也因對朝廷發表了不滿言論,被免職還家,家產被抄一空,自己平時也隻能靠賣字畫糊口度日,對於李時珍,真如常人所說:自顧不暇,愛莫能助。他隻好挽留李時珍在家住了幾天,懷著十分遺憾的心情,送走了李時珍。臨行前一再囑咐說:“千萬不要急躁,不妨在南京長住下來,慢慢尋找機會出書。”

李時珍帶著兒子在南京住了下來,一邊為人看病,繼續搜集從外國流傳進來的藥物,一邊尋找機會出書。當時,正是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凱旋歸來,被任命為南京守備太監的時候。鄭和在南京獅子山興中門外,建造靜海寺和天妃宮,作為他晚年的休養處所。他把從南洋帶回的大部分珍貴奇物,貢獻給皇帝玩賞,將大部分藥用植物,種植在靜海寺內,這些都是李時珍研究“番藥”的絕好材料。所以,李時珍在南京時,常到靜安寺實地觀察、鑒別,加以分析和總結。

李時珍在南京一住就是幾年,沒有尋找到願意刻書的書商,但是經過幾個春秋的努力,他搜集了幾十種“番藥”,充實進了《本草綱目》。像珊瑚、玳瑁等可入藥的珍寶;伽藍香、降真香、黃連香、金銀香等香藥;蘆苔、胡椒、革投、奇捕香等名貴藥材,都是在南京幾年新搜集到的。

李時珍在南京沒有找到刻印書商,隻好失望而歸,回到蘄州度晚年。李時珍晚年在家,繼續以高超的醫術為人民造福,間或與師友往來,飲酒賦詩自娛。李時珍70大壽時,長子建中從四川蓬溪知縣任上趕回,全家團聚。李時珍的《過碩館詩集》出版(失傳)。

李時珍72歲高齡時,仍然不顧年老體弱,再次去南京聯係刻印《本草綱目》事宜。這時,王世貞已為《本草綱目》寫好了序,他盛讚此書是傳世之寶。可惜這個寶物竟然無人識貨,得不到刊刻的機會。

天無絕人之路,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時珍結識了南京有名的富商胡應龍,兩人相見如故。胡應龍幾年前便在朋友家看過《本草綱目》的手抄本。胡應龍詢問書刊印出來沒有,李時珍將幾年來所遇到的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地向胡應龍傾訴出來。

胡應龍聽到這樣的好書竟無人肯承印,大為不平。他當場表示,不僅慷慨解囊,負擔刻印《本草綱目》的全部費用,而且還要負責監督、解決刻印過程中的一切問題,爭取早日將《本草綱目》出版問世,以酬知遇之恩。

李時珍受到胡應龍的盛情款待,心中不由大喜,奔波了10年的問題,終於迎刃而解。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由於胡應龍的大力支持,《本草綱目》在明代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開始刻版,這部全文190萬字,插圖1千餘幅的巨著,單刻板就進行了3年才告完成。而我們這位為撰寫和出版《本草綱目》花費了畢生精力的李時珍老人,此時已重病纏身,回到老家蘄州。他雖然臥床不起,仍焦急不安地期待著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宏偉巨著出版。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終年75歲。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畢生的心血,永為世人所流傳。這部曠世巨著漂洋過海,造福全人類。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