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記錄這些藥物的療效,不僅聽人說,還效法神農嚐百草那樣,親自試用。

古書上說,綠豆能解毒,他為了作試驗,先給小狗吃了毒物,再吃綠豆解毒,結果並沒有救活。後來他經過反複試驗,自己親自嚐試,才發現綠豆要加上甘草,熬成湯才有解毒效力。

李時珍為了弄清傳說中有毒的藥草,他親自品嚐了複盆子、莓、蛇莓、懸鉤子等數種類似的藥草。傳說蛇莓有毒,經過品嚐,他在《本草綱目》中作了記錄:“俗傳食之能殺人,亦不然,止發冷誕耳。”

李時珍還嚐過鵝腸草和雞腸草,以區別這兩種相似的藥物。他在《本草綱目》中說:“繁縷即鵝腸草,非雞腸也。二物蓋相似,但鵝腸味甘,莖空有縷,花白色;雞腸草味微苦,咀之涎滑,莖中無縷,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為別。”

“麻沸散”是華佗為病人做手術發明的麻醉劑,可惜配方失傳。李時珍少年時曾聽父親說曼陀羅花是麻沸散的主藥,但未曾親自見到,不敢妄下斷語。因此,他一直記在心裏要尋找曼陀羅這種藥物,試驗它的藥效是否屬實。可惜幾十年來,他走遍一座座村鎮,翻過了一道道山嶺,渡過了無數條小溪大河,都未找到曼陀羅花的下落。

這一年秋末,李時珍采藥歸來,順道去河南光山縣看大兒子建中。建中依照祖訓,實現了李家改換門庭的願望,鄉試中了舉人,當上了光山縣的教諭。教諭是一種學官,負責文廟的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建中的官雖不大,但住在紀念孔夫子的文廟內,環境十分幽雅。他由於自小受到父親的熏陶,雖然做了官,仍然喜歡種植藥草。李時珍在文廟的後花園中發現了一種開白花,狀如牽牛,葉如茄子的植物,便問建中是什麼花。

建中告訴父親,這裏的人把它叫做山茄子,或者風茄兒。

李時珍點點頭,順手摘了一枝花,仔細地觀察起來。這種叫山茄子的植物,綠莖碧葉,獨莖直上,高1米多,花有6瓣。這使李時珍突然想起在茅山道觀中見到的陀羅星使者塑像來,陀羅星使者手中持的花同這花的形態十分相似,難道這就是曼陀羅花?他興奮地叫來龐憲、建元,說:“你們看,走遍天涯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不就是曼陀羅花嗎?”

龐憲大惑不解,問道:“師傅,你根據什麼認定這就是曼陀羅花?”

李時珍說:“《法華經》上講,佛說法時,天上曾經降下曼陀羅雨,後來,道家將北鬥七星中一顆星叫做陀羅星,陀羅星使者手中常持曼陀羅花。我在茅山道觀中看到的陀羅星塑像,手中拿的白花和這株花十分相似。不過,要確認這是曼陀羅花,還得親自嚐一嚐。相傳,在采曼陀羅花時,如果采花人在笑,用此花釀成的酒入飲後就會發笑,采摘的人如在舞,用此花釀酒飲後則會令人舞。我們不妨一試!”

建中忙勸阻說:“父親不可造次,萬一此花有毒,豈不糟糕?”

李時珍興致很高,一麵采花,一麵哈哈大笑:“古時神農敢嚐百草,我要重修《本草》,怎能畏首畏腳?”

為了避免中毒,李時珍叫建元準備了解毒藥。李時珍將花放進酒杯,揉碎,然後將酒倒入杯中。李時珍舉杯將曼陀羅酒飲了一大口。過不多時,李時珍覺得自己有了恍恍惚惚的感覺,周身舒暢,歡愉異常,竟哈哈大笑,並失態狂呼:“真是曼陀羅花!真是曼陀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