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見真是曼陀羅花,高興得手舞足蹈,也去采了一朵花來,放在酒杯中探碎,盛上酒,一飲而盡,果然也興奮得跳起舞來。李時珍隨即將曼陀羅花的性狀詳細記錄下來,敘述了發現的經過,並叫建元仔細地繪製了曼陀羅花的的圖樣。李時珍經過反複試驗,最後用曼陀羅花和火麻子花製成了類似華佗“麻沸散”的藥劑,並在《本草綱目》中將這一段經曆作了如下記述:“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嚐試之,飲至半酣,便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八月末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幹,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已經年過半百的李時珍,立誌修改《本草》,皇帝不支持,朝廷不讚助,他自己花錢帶著徒弟,訪采四方,遍嚐百草。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服用有毒藥物,為的是獲得第一手資料。他說:“醫者貴在格物,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這種求實、探求真理的敬業精神,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奉獻品質,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明代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李時珍三人來到久已向往的太和山(即今武當山)。太和山位於湖廣均州(現屬湖北)西南,方圓400千米,山中有72峰、24澗,層巒疊峰,林木叢生,滿山是珍禽異獸,遍地是奇花異草,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藥庫。

李時珍三人在太和山一晃就是數月,采得無數藥物標本。一天黃昏,他們來到紫霄宮附近,在大樹參天、荒草沒頂的小徑行走。忽然,建元發現一棵榔樹上結著一種奇怪的果子。

李時珍駐足一看,見榔樹上果實累累,果實形狀既像桃,又似杏。他從低垂的樹枝上摘下一個,咬了一口品嚐,那果子極為香甜,略帶酸味,有點像熟透的梅子。他突然明白了這是什麼東西,臉色都變了:“糟了,我們吃了皇上下令百姓不準偷吃的禁果——榔梅!”

龐憲覺得奇怪:“榔梅有什麼稀奇,百姓嚐一下都不可以?”

李時珍歎了一口氣,說:“其實,榔梅沒有什麼奇特,不過是將梅樹枝嫁接到榔樹上,從而結出的果實。隻不過果實的形狀奇特一些,味道也不錯罷了。問題出自當今皇帝信奉道教。關於榔梅有一個傳說:真武大帝當年在太和山修道時,折了一枝梅枝插在榔樹上,對天祈禱說:‘吾道著成,開花結果!’後來,那株榔樹果然開了花,結了果子。道士們每年秋天將果子摘下來,用蜜炮製,向皇帝和王爺進貢,說吃了能成仙得道,長生不老。以後,皇上便下令將榔梅定為禁果,隻準進貢朝廷,百姓不得偷吃,偷吃便視為犯法!”

李時珍話還未說完,一群道士提著木棍走來。李時珍連忙迎上去,解釋道:“我們是郎中,進山采藥,誤食禁果,萬乞原諒!”

眾道士中,走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看來是道長。他詢問李時珍:“你是什麼地方來的,為何到此?”李時珍說:“我是蘄州郎中李時珍,為重修《本草》,來此查訪藥物……”道長得知李時珍是蘄州來的,便向他打聽李言聞的情況。當他得知李時珍便是李言聞的兒子時,便異常高興地告訴李時珍,他和言聞是刎頸之交。於是,幹戈立即化為玉帛,道士視李時珍為侄輩,邀他到道觀一敘。

李時珍三人隨道長進入紫霄宮。隻見紫霄宮內香煙繚繞,大殿正中,有一個巨大的煉丹爐,爐火正旺。李時珍告訴道長:“我想在重修《本草》時,將煉丹家煉製各種丹藥的方法和藥效記載上去,請道長指教。”道長非常爽快,願意滿足李時珍的要求,將他所知的煉丹術和盤托出,供李時珍參考,並親自領李時珍觀看煉丹過程。李時珍幹脆就在紫霄宮住了下來,詳細記錄各種丹藥的製作過程和療效,同道長討論各種丹藥和礦物藥的功效和弊病。道長思想很開明,並不保守,兩人談得很投機,不隻談丹藥,還談諸子百家,常常交談至深夜。道長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把李時珍視為難得的知己,竟將紫霄宮秘傳的“武當行步功”授給了李時珍,使李時珍獲益不淺。

通過幾年野外采集工作,李時珍發現了前人沒有記載、經過考察證明可作藥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藥數百種,記述了上千種藥物的性狀、治療效果。像今天已廣泛運用的動物藥材如牛黃、狗寶、牡蠣、珍珠等,都是他第一個編進《本草》的。

通過野外考察,李時珍記述了許多礦物學知識,他說:“金有山金、沙金兩種,其色七青、八黃、九紫、十赤,以赤為足色,和銀者性柔,試石則色青;和銅者性硬,試石則有聲。”是現代冶金仍在運用的一種“比色法”。他記述了試驗金子成色的方法,即用試金石在金子上劃一條線,憑線的顏色和標準樣品的顏色比較,就能夠估量出金子的含金量。並說明此法隻可用於金銀合金,不能用於金銅合金,還補充了區別這兩種合金的辦法。他還記述了鋁粉製法的原理和步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鋁粉的製作方法的記錄。他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礦物藥,如石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