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站起身,直視露絲,“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來找我吧,你知道哪裏能找到我。我們在一起,就能得到幸福”。
一個小男孩拉著露絲的手,用力地搖晃著,露絲醒了過來,嘴角的笑容還沒有散去,臉上的表情如同聖女般安詳。
小男孩:“姐姐,你在做夢嗎?看你笑得那麼開心?”
露絲忽然想起了自己登上“泰坦尼克號”時遇到的那個小男孩。她伸出手,摸了摸小男孩的臉蛋,把一直摟在懷中的《魯拜集》放在小男孩的手中,“姐姐送給你的,等你長大了以後,再看它。現在你可能還看不懂”。
小男孩的母親走過來,一邊向露絲道歉,一邊拖走了他,不停地責備著他不該打擾別人休息。露絲目送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小男孩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露絲朝他揮揮手,他也揮著手向露絲告別。
陽光依然是那麼明亮。露絲走到船舷邊上,眺望平靜的海麵。那一刻,她想到了歐麥爾在夢中對她說的關於激情的箴言——“激情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個人不能駕馭激情,就會被激情反噬。露絲終於明白,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即便智慧如歐麥爾這樣的人早就預見到了這一天,並給自己善意的提醒,也無法改變命運的軌跡。
“命運之神啊!我並不抱怨你的殘酷無情。你把傑克賜給了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快樂,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天。但我無法駕馭自己的激情,即便是它會將我毀滅。我要回到傑克的身邊去,隻有這樣做,我痛苦不堪的靈魂才會得到安寧,無盡的煎熬才會徹底結束。”
露絲深深吸了一口氣,翻過欄杆,臉上綻放著解脫的笑容,縱身跳入大海。
附錄
“泰坦尼克號”真實資料
“泰坦尼克號”有多大?
“泰坦尼克號”全長約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4米(60英尺),龍骨到四個煙囪頂管的高度為525米(175英尺),注冊噸位46328噸(淨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
附錄“泰坦尼克號”有多豪華?
“泰塔尼克號”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它的龐大,還有船艙內部的舒適與奢華。船上配備了健身房、遊泳池、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咖啡館、壁球室和電梯。頭等艙就不必說了,就是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比起其他客輪的頭等艙來也毫不遜色,同樣安裝了大理石的盥洗台和床頭取暖器。“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者竭盡所能,把它搞得富麗堂皇,令人歎為觀止,這是那個黃金年代的巔峰之作。
船上最豪華的部分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主樓梯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杆,一直向下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陽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征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
“泰坦尼克號”上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莊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說大餐廳,‘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
權威的《造船家》雜誌作出了這樣的評論,“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上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家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裏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他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
為什麼“泰坦尼克號”號稱“永不沉沒”?
“泰坦尼克號”有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泰坦尼克號”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繼續保持漂浮的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比這更惡劣更糟糕的情況了。因此,權威的《造船專家》雜誌認為“泰坦尼克號”“根本不可能沉沒”。在“泰坦尼克號”航行途中,曾有一個船員對乘客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開普敦港出發,途經法國的瑟堡港和愛爾蘭的昆士敦港,駛往紐約,開始它的處女航。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泰坦尼克號”以超過每小時22海裏(407公裏)的速度高速航行在北大西洋上。
23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裏克弗利特發現冰山,立即向駕駛台報警,當值的一副默多克下令減速並左轉,企圖避開冰山,但由於距離太近,半分鍾後,“泰坦尼克號”即與冰山相撞。船的右舷和冰山底部發生摩擦,被撕開長達93米的口子,海水洶湧而入。
24點,船頭開始下沉。造船廠代表托馬斯安德魯斯根據船體受損情況——前部的5個底艙進水,得出結論:“泰坦尼克號”沒救了。史密斯船長詢問還剩多少時間。安德魯斯回答說:“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史密斯船長隨即下令放下救生艇。
24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求救信號,但離它最近的“加利福尼亞號”的報務員關閉了發報機,沒有收到求救信號。由於救援不及時,1500多人最後葬身大海。
24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泰坦尼克號”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登艇的原則是婦孺優先,但很多救生艇是在半空的狀態下駛離“泰坦尼克號”的。因為當時流行的觀點是,如果救生艇滿員的話,會造成傾覆。
4月15日1點40分,最後一艘救生艇被放下。由於船頭進水,沒入海麵,船尾逐漸翹起。
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製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船體在爆炸聲中斷為三截,依次沉入海底。
2點20分,“泰坦尼克號”徹底沉沒。
“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幸存者和遇難者有多少?
根據美國參議院“泰坦尼克號”海難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泰坦尼克號”共搭載2223人,1517人遇難,706人獲救。“泰坦尼克號”最後的3位幸存者皆為女性,2006年5月6日,一位當年5歲的生還者去世,終年99歲;2007年10月16日,另一位當年不足1歲的生還者去世,終年96歲;2009年5月31日,最後一位生還者——英國人米莉維娜·迪恩去世,終年97歲,海難發生時,她隻有兩個月大。
導致“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原因何在?
“泰坦尼克號”海難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既有“天災”,也有“人禍”。由於氣候變化,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線上出現了很多冰山,對往來船舶構成了致命威脅。而事發當晚,海麵異常平靜,沒有風浪,也沒有月光。如果有風浪的話,瞭望員就可以憑借波浪拍打在冰山上散發出的點點粼光發現冰山。
月光作用自不待言。幸存乘客勞倫斯·比斯利在他的著作《泰坦尼克號沉沒記》中稱,“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時,夜空中並沒有月亮,隻有群星閃爍。在那宿命的夜晚,如果天空中有明月照耀,那麼“泰坦尼克號”上的瞭望員就可能會及時發現冰山,從而避免致命的碰撞。這可以稱之為“天災”因素。
從人禍的角度看,雖然“泰坦尼克號”收到了其他船隻發來的多次冰山警報,但並沒有引起指揮官的重視,“泰坦尼克號”沒有減速。“這樣的結果是由彌漫在船橋裏的驕傲自滿、一種幾乎可以說是目空一切的漫不經心造成的。”而瞭望員找不到望遠鏡,隻能憑借肉眼瞭望,也為海難的發生埋下了不該有的隱患。
瞭望員發現冰山後,當值的官員下令減速、左轉,這是一個後果非常嚴重的錯誤。如果“泰坦尼克號”在減速的同時用堅硬的船頭撞擊冰山,船體可能不會受到致命的損害。由於“泰坦尼克號”左轉,右舷與冰山發生摩擦,導致船體被撕裂,成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直接原因。
另外,“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與其建造材料有一定的關係,包括鋼板和鉚釘。受當時鋼鐵冶煉技術水平的限製,“泰坦尼克號”使用的鋼板在低溫條件下會變脆,缺乏足夠的韌性。而“泰坦尼克號”船頭部分使用的是鐵鉚釘,而非更加結實的鋼鉚釘,否則的話,船體的受損就不會那麼嚴重。一位冶金專家指出:“這個結果真讓人吃驚,如果不是他們在這種雖然小卻要求嚴格的細節(鉚釘的選擇)上犯了錯誤,乘客和船員們就不至於丟掉性命了。”
“泰坦尼克號”上為什麼沒有配備足夠的救生艇?
根據當時的英國法律,船舶配備的救生艇數量不是基於乘客人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數。當時的救生艇不是用來裝載全體乘客的,而是用來將乘客從遇難船舶上轉移到救援船上,因此,按照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救生艇可以搭載的人數是應當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而“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與冰山碰撞後,因為很多救生艇沒有坐滿,所以獲救的人數少於一半)。“泰坦尼克號”海難發生後,海上安全法規進行了修改,救生艇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
“泰坦尼克號”遇到“幽靈船”了嗎?
“泰坦尼克號”的幸存船員聲稱,海難發生時,他們看到海上有一些撲朔迷離的“鬼火”在運動,好像是來自一艘來曆不明的“幽靈船”。坐失救援“泰坦尼克號”良機的“加利福尼亞號”船長洛爾德也堅持認為,當時在他的船和“泰坦尼克號”之間,出現了一艘不明船隻的“鬼火”。更加奇怪的是,美國參議院“泰坦尼克號”海難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加拿大的“神殿峰號”在收到求救信號,駛向“泰坦尼克號”的中途,曾遇到一艘不知名的帆船。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一場陰謀嗎?
2004年,兩位英國的研究者在接受采訪時提出,“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與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霍克號”發生了碰撞,嚴重受損。但是,白星公司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時,保險公司認定這次碰撞事故的責任在“奧林匹克號”,因而拒絕賠償。白星公司因此陷入經濟危機。
於是,白星公司將“奧林匹克號”偽裝成了“泰坦尼克號”,再次起航。兩艘船的外形幾乎一模一樣。白星公司事先安排“加利福尼亞號”在預定的海域待命,隨時救援“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和乘客。可是,陰差陽錯,“加利福尼亞號”竟然弄錯了“泰坦尼克號”的位置和求救信號,未能及時趕到事發地點實施救援,導致1500多人葬身海底。
“陰謀論”的根據包括:
第一,收購白星公司的美國財閥摩根本打算參加“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後來以患病為借口取消了這次旅行。但海難發生後,人們發現他正和法國情婦幽會。還有包括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老板皮爾裏勳爵在內的其他數十名乘客取消了旅行,可能是事先得到了消息。(白星公司老板伊斯梅在船上,還有皮爾裏勳爵的養子、造船廠總設計師安德魯斯);
第二,“泰坦尼克號”上竟然沒有一個望遠鏡,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第三,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泰坦尼克號”殘骸上打撈上來的3600多件物品中,竟然沒有一樣東西上麵刻著“泰坦尼克”的標記(有白星公司的標記);
第四,“加利福尼亞號”除了工作人員和3000件羊毛衫和毯子外,沒有搭載一名乘客;
第五,“泰坦尼克號”中途曾經突然改變過航線,這可能是“泰坦尼克號”希望與接應它的“加利福尼亞號”進行會合而作出的調整(但也可能是為了躲避航線上出沒的冰山);
第六,在將“奧林匹克號”改裝成“泰坦尼克號”的過程中,由於時間倉促,難免百密一疏,偷工減料。“泰坦尼克號”沉沒後,有人發現船上的一些救生艇竟然像篩子一樣漏水;
第七,“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發生碰撞後,有人發現一副默多克跑到了高高的船橋上,可能是在尋找救援船的蹤跡(也可能是想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
第八,海難發生後,白星輪船公司獲得了巨額保險賠償,但由於救援計劃失敗,它不得不拿出其中的大部分賠償遇難者家屬。
“泰坦尼克號”上的木乃伊故事是如何誕生的?
“阿蒙拉”公主的木乃伊故事在正文中已經講述過,那麼它與“泰坦尼克號”的離奇故事是如何產生的呢?
1912年4月10日,故事的編造者之一威廉·史泰德乘坐“泰坦尼克號”前往美國,參加塔夫脫總統召集的和平論壇。在船上,他繼續給其他乘客講述這個木乃伊故事。後來,他在海難中喪生。一位聽他講述過木乃伊故事的幸存者在接受《紐約世界報》采訪時,複述了這個故事。在故事的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最後變成了施加了詛咒的木乃伊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導致這艘巨輪的沉沒。這具子虛烏有的木乃伊成了海難的罪魁禍首。
據說,木乃伊後來被救援船“卡帕西亞號”撈了起來,送到了紐約,繼續興風作浪,又被送到了加拿大,從加拿大再次運回英國。這次它搭乘的是從魁北克開往利物浦的“愛爾蘭皇後號”。1914年5月29日,“愛爾蘭皇後號”被一艘挪威運煤輪撞沉,840名乘客喪生。照理說,這次邪惡的木乃伊該沉到海底了。可是,20世紀八十年代,在對“泰坦尼克號”進行考察時,仍然有參加考察的人員聲稱木乃伊就在“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上。至於它是怎樣從“愛爾蘭皇後號”轉移到“泰坦尼克號”上的,就不得而知了。
傑克與露絲的愛情故事有原型嗎?
在“泰坦尼克號”上發生過一些真實的愛情故事,至於卡梅隆在創作《泰坦尼克號》電影劇本時,是不是以這些故事為藍本,就不得而知了。
當時的船上有一位21歲的女仆羅伯塔·梅奧尼,她跟隨自己的雇主露絲·羅西斯女伯爵登上了“泰坦尼克號”。旅途中,羅伯塔遇到一位不知名的年輕船員,兩個人一見鍾情。“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後,那名船員將羅伯塔送上了救生艇,並將自己的救生衣脫給她,救生艇被放下時,他把自己身上的白星公司徽章摘了下來,塞到羅伯塔手裏,留作紀念。羅伯塔和她的雇主羅西斯女伯爵被人救起,但這位不知名的年輕船員卻跟其他1500多名乘客一起葬身大海了。羅伯塔後來回到英國,7年後跟一位商人結婚,於1963年71歲時在一家英國養老院中去世。
似乎,這個版本作為傑克和露絲故事原型的可能性最大。卡梅隆在創作的時候移花接木,把發生在女仆與水手身上的故事移植到了貴族小姐與流浪畫家身上,大概是受到了羅伯塔雇主的啟發,電影中的女主角與露絲·羅西斯女伯爵同名。
另一個版本的主人公年齡要大得多,分別是60歲的高級建築師愛德華·肯特和52歲的離異美女作家海倫·丘吉爾·康迪。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泰坦尼克號上相遇並一見鍾情,計劃回到美國後馬上結婚。海難發生後,愛德華護送海倫登上了救生艇,自己則留在了沉船上。生離死別的時刻,海倫把一個銀製小酒瓶和一張她母親的袖珍畫像留給了愛德華,祈禱他能死裏逃生。
留在“泰坦尼克號”上的愛德華表現得非常勇敢,一直在幫助其他的婦女和兒童登上救生艇,最後自己葬身大海。海倫則死裏逃生。後來,人們在愛德華的遺體上發現了海倫送給他的定情物——酒瓶和畫像。酒瓶上刻著“忠誠但不幸”,這正是“丘吉爾家族”的座右銘。
還有一個發生在“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故事。有一位19歲的年輕姑娘,名叫凱瑟琳·菲利普的,是一名售貨員,她與店主亨利·莫裏私奔。兩個人化名為馬歇爾先生和馬歇爾小姐,登上了“泰坦尼克號”。他們乘坐的是二等艙,並在船上孕育了愛情的結晶——女兒埃倫。海難發生時,亨利不幸遇難,凱瑟琳獲救。
為什麼說“泰坦尼克號”沉沒是上個世紀初的“9 11”?
“泰坦尼克號”沉沒後,震撼了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人類征服自然的信心,其影響不亞於本世紀初的“9 11”恐怖襲擊。這兩起事件都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兩年,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代表和平與繁榮、科技進步、工業文明的“黃金時代”終結。
1912年4月18日,搭載“泰坦尼克號”幸存者的“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數萬人在碼頭上默哀,迎接這些劫後餘生的幸存者。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都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唁電。
後記
《泰坦尼克號》是我印象中第一部大片,宏大的場麵至今深深地印在的腦海裏。十幾年過去了,所有的影像依舊那麼清晰,它已成為人生中一段永恒的記憶。不過,後來重看這部當年的大片的時候,總是感覺有些欠缺。一來,這些年來大片越來越多,驚心動魄的大場麵司空見慣,沒有了新鮮感;二來,卡梅隆編的故事似乎有些平淡,對人的情感心理的刻畫也不夠細致入微。當然,這並不影響他作為偉大導演的聲譽,他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運作能力,對市場趨勢的準確把握,總是能帶給我們驚喜,引領著影視圈的潮流。
於是,作者有了一個念頭,編一個更好看,更能滿足讀者胃口的“泰坦尼克號”故事,重新演繹傑克與露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傳奇。這個念頭一直盤旋在作者的腦海中,沒有付諸實踐。3D版《泰坦尼克號》的上映成了催化劑,推動著作者把多年的構思付諸筆端。遺憾的是,由於時間倉促,故事的細節仍略顯粗糙。不過,它的主題是清晰的,那就是把卡梅隆導演的窮小子與叛逆的大家閨秀的故事,變成了灰姑娘與青蛙王子的故事,營造出神秘的氣氛,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需要特別交代的是,書中《魯拜集》的譯文為張和清老師的手筆,作者借花獻佛,與大家共享。
主人公的名字依然是露絲和傑克,畢竟這兩個名字已經植根於大家的心底,成為“泰坦尼克號”故事中不可替代的符號。謹以這種“移花接木”的特殊方式對卡梅隆和經典的《泰坦尼克號》表達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