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跋:非上上智,無了了心(2 / 2)

很多時候,我們在描繪,在講述,費盡心機去掩飾那個早已存在的實相——無常。

即便偶爾觸及,亦感驚惶,不願多想,寧願繞過,假裝視而不見,以便拖延時日。

那些細膩優雅的字句背後,隱藏著人生的波折動蕩,悲喜重重。

好在還有溫暖的底色在。《菜根譚》裏有八個字,我記憶猶新——“非上上智,無了了心”,我想這適合用來形容那些寫詩的,和我們這些讀詩的人,同時道出了更多人對這個並不完美的人世,不明所以的眷戀和擔當。

“非上上智,無了了心”,誠然是凡夫情懷的局限,卻也是人生在世立身處世之根本。

若都能一步登天,斷了癡心,泯了塵心,一個個成了化外之人,固然是好,卻也無趣得緊,沒了十丈軟紅塵,也就少了許多好玩的人和事。

這世間萬般皆是因緣幻化,終有定期,終有盡期。

相聚有時,後會難期。唯有無常是常,是亙古不變的實相。美也是因為無常。

詩詞如謎,待人破解。這破解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隻需人以性命相見。破解的過程中,過往變得清晰了,內心也逐日靜定下來。

有時我也在自我懷疑,這樣的賞析,實質更像是一次長途的閱讀旅行。所有的驚心動魄都終結在薄薄的書頁上,翻過幾頁書,就看到了曆史和人生的結果。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探尋的真義究竟指向何處,風花雪月的背後應該藏有更深的玄機。

直到某天,看到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他說:“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裏悟道,終歸詩酒田園。”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陳寅恪言“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還憶去年人”,這是我念念不忘的兩句話。

讀詩詞,是為知曉曆史;知曉曆史,是為了知人事;而後不斷追索,才有更高遠的智慧沉澱。讀詩詞,明喜悲,是見自己;知曆史,知人事,是見眾生;最後內外明澈,心無分別,是見天地。

這麼多年,在與身邊人的不斷交流中,我意識到,現今的教育,欠缺的是愛的教育和審美的教育。讀詩詞,或可補救一二。

我們越來越愛自己,卻越來越不懂如何去愛自己。不懂從細微的情緒中提煉出智慧,化作甘露,滋養心田。一味地回避,或是縱容它成為煩惱,最終成為顛覆人生的驚濤惡浪。

煩惱即菩提,可歎的是,太多時候,我們隻見煩惱,未證菩提。總要在大勢已去、殘局難收之時,才痛悔往昔的輕率及無知。

人是多麼奇怪啊,貧賤時反而能一心一意堅持夢想,富貴顯達了反而容易背棄當初的理想。

夢想照進現實之後,經常會存在巨大的陰影和罅隙,人的一生輾轉奔波其中,不得突圍。

無法和真實的自己坦然相對,就無法與這個世界安然相處。無法意識到自身的獨特,不懂珍視自己,看待萬事萬物也就索然無味。

這珍視,不是狹隘的自以為是、唯我獨尊,是心有底氣,於人於己都能從容待之。

小到晨昏,大至年月,時時刻刻,光陰不複。

能夠在流年滔滔中把握住完滿美妙,是動人的天賦,體會執與不執之間的心意微妙,是很有趣的體驗。

心賞萬物,意無貪著,是一生都應該學習把握的尺度、謹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