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嚴武去世,杜甫離開成都,沿長江南下,在幾個城市停留,其中待得最久的地方是夔州,即白帝城。其後,他繼續沿江而下,到達江陵(湖北荊州一帶),然後往湖南而行,於770年卒於洞庭湖畔。
在夔州的兩年間,杜甫寫了現存詩篇中約四分之一數量的詩作。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如《秋興》八首,《登高》也是作於此地。
《秋興》八首是老杜七律的典範之作,這組組詩應該單辟一文來談,而且葉嘉瑩先生已談得太透,前輩高人珠玉在前,我暫時還想不到什麼新的感受可以說,就先不賣弄了。
這裏先選錄第一首和《登高》:
玉樹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其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
這兩首都是老杜七律的典範之作,因為太典範了,竟然找不到什麼詞來形容。
他年輕時的詩,雖也沉著穩健,然而總受些開元天寶年間流行風氣的影響,尚有一些浪漫浮麗的氣質。他後來的詩,洗去繁華,盡顯剛直,像蝴蝶蹁躚於脫身的蛹殼之上。
他讚庾信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其實這兩句話,用來讚他自己是更合適的。
我小時候讀到這類詩,真是一點愉悅感也沒有,在家外公說這詩好,在學校老師誇這詩好,我背是乖乖背了,就是沒有想明白。讓一個小孩去了解一個飽經患難、心憂國事的老詩人的情懷真是太難了。而且那時也不知道安史之亂,連對開元盛世的了解也還停留在電視劇《唐明皇》的層麵。所以,你懂的。
是現在,讀多了曆史,了解了些許古往今來士人的經曆,知曉了有一種痛叫作神州陸沉、家國板蕩的黍離之悲,才知道老杜這一片赤忱之心,可感可佩。位卑未敢忘憂國,說的就是他這種人了。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讀古詩如飲老酒,要有足夠的耐心。年份不到,滋味不夠,是不會入心的。
杜甫有一首七律《九日藍田崔氏莊》,淹沒在他成山成海的佳作中,現在已經少有人提,但我很喜歡。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藍田崔氏莊》
這詩依稀可見他昔年豪興。
讀杜甫的詩,想他一生的波折患難,我常忘記他也曾有少年逸興的時候。他在詩歌中著意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人,不像李白縱情肆意永如少年。
對他而言,良辰好景太短暫,來不及回味就消失了。
青春都一晌,有些人,還未年輕,就已老去。少年激揚,中年沉鬱,老來淡泊,這就是杜甫,無可取代的杜甫。
他也曾寫過憶少時的詩句,自言活潑好動:“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且慢微笑,這詩名字叫作《百憂集行》,這詩的後半段是:“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隻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讀來真是慘傷。
他到底是在感慨老,日子過得這樣辛苦,真正是艱難苦恨繁霜鬢。三餐不繼,夫妻倆麵如菜色,小兒餓得啼哭不止,人生的憂患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視而不見,由不得他不憂從心來。怎麼可以忘記呢?在安史之亂剛爆發的時候,他的另一個兒子就餓死了。
後來元稹悼念亡妻,回憶剛結婚那陣,說自己的生活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我想說,杜甫和他妻子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貧賤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