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港以來,憑借著水泥交易的火爆,福江港的商業繁榮程度已經隱隱有了超越堺港的趨勢,而就每日平均交易總額來講,福江港更是早就超過了堺港。
水泥交易的火爆也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這便是水泥轉運,即是從福江港收購水泥,然後運到日本的其他一些地區轉運出售,以堺港為例,在福江港售價一兩銀子(即一枚小金)一袋的水泥,在堺港便可以賣到一點五枚到兩枚小金的價格,這價差足足差不多有一倍之多,而若是運到更遠一些的關東地區,其售價更是高達兩枚小金以上。
相對較短也較為安全的航程,豐厚的利潤,加上各地大名領主都在爭相收購,一點都不愁賣,因此水泥轉運行業自然也是發展得異常的迅速。
起初,做這水泥轉運生意的還都是日本的商人,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大明商人來到福江港後,這些精明的明朝商人發現,將他們從大明帶來的貨物直接在福江港賣掉,然後將賣掉貨物所獲得的錢購買成水泥再運到堺港進行出售,所獲得的利潤要遠遠高於直接將貨物運到堺港出售,因此,許多的明朝商人也加入到了水泥轉運的行業中來。
也正是因為福江港消化掉了這相當一部分原本應該售往堺港的明朝商品,導致堺港那邊和明朝的交易份額大大減少,此消彼長之下,福江港取代堺港成為明朝和日本之間的最大貿易港口,也隻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在商業交易發展迅猛的同時,福江島當局也在不斷的對福江港的交易環境進行改善,開港近一年來,已經在福江港港區建設了多項利民的公共設施。
如今的福江港,幾乎可以說是三天一小變,十天一大變,即便是住在這福江島的居民,隻要幾天沒來港區逛的,再來時便會感到有些不同的地方;而那些來福江港做生意的商人,更是每次來到這裏都會有新的發現;至於像安德烈和米蘭達這樣第一次來到這福江港的,自然更是對許多東西都感到十分的新奇。
從在福江港碼頭登岸的那一刻起,米蘭達幾乎每一秒都會有新的發現,這個遠比她原本想象中漂亮得多的港口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那麼的新鮮,無論是街道的布局,還是建築的樣式,都是她前所未見的。
安德烈和米蘭達還發現,這港區的每條道路的路口都立有一塊路牌,路牌上麵似乎用兩種不同的文字寫著什麼的樣子。在問過隨行懂得日語的船員之後,才知道路牌上麵是分別用漢字和日文寫著這路的名字以及該條路所通往的地點。
有了路牌的指引,向安德烈和米蘭達這樣第一次來到福江港的人也可以很快的找對要去的地方,按照路牌的指引來到了福江港的商業交易區域後,米蘭達的新鮮新奇感更是達到了頂點。
整個商業區域的街道上都是人,看起來密密麻麻的卻又是井然有序,米蘭達發現,這些行人都是靠著其行進方向的路右邊行走的,兩個方向各走一邊,中間還空出一段路麵,因此才不顯得擁擠。
隨著行人緩步前進,耳邊各種小商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賣冰糖葫蘆的、賣小糖人的、賣紙風車等小玩意之類的各種小商販都站在路邊招攬著生意。
米蘭達畢竟也隻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女,看到這麼多新奇的玩意,一時連她是來找陳光的事情都暫時拋到了一邊,見著什麼好看的好玩的,都要上去研究一番,還沒走上多少距離,米蘭達已經是左手冰糖葫蘆右手紙風車,吃的玩的是不亦樂乎。
就在這時,米蘭達看到,在路中間空著的那段有七八匹馬跑了過來,這些馬身後拉著的是一個大大的長方體大鐵箱。就在米蘭達還在奇怪這輛看起來好像是大馬車一樣的東西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時候,這輛大大的鐵皮箱馬車在路中間的一塊牌子旁停了下來。
米蘭達看到,鐵皮箱馬車在路中間停下來後,先是從大鐵皮箱子裏麵下來了一些人,然後很快又有一些原本等候在牌子旁邊的行人登上了這輛奇怪的鐵皮箱馬車,過了一會兒,坐滿了行人的這輛鐵皮箱馬車又開始動了起來,八匹馬拉著這一大箱子行人又開始向前行進了。
和鐵皮箱馬車擦肩而過的時候,米蘭達發現,原來這輛巨大的鐵皮箱馬車的輪子是扣在路中間的兩道鐵軌上麵的,通過前麵牽著的馬匹的拉力,這輛巨大的鐵皮箱馬車便會沿著這兩道鐵軌向前行進,米蘭達之前還在奇怪的這八匹馬怎麼就能拉得動這麼大的一輛馬車而感到奇怪,現在也是找到答案了。
不過這輛巨大的鐵皮箱馬車究竟是幹什麼用,這一點米蘭達十分的好奇,於是來到了馬車剛剛停靠的那塊牌子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