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不損大義(1 / 3)

申時。攝帝師駐地。

幾個黃衣喇嘛守於窗前門口。

內室中。

攝帝師和智光、席應真三人相對而坐,三人俱是垂目默然,安詳不語,似入禪定之境。

足有一柱香時間,才見得攝帝師緩緩睜開眼來,銳利目中蘊著極微細的矛盾掙紮之色,緩緩道:“大師、真人,今日實是失禮,不過此處亦由不得我完全作主,委屈二位了。”

“阿彌陀佛,心中有禮又何須在意外在之禮,帝師客氣了。”

“無量天尊,內室外室,俱是室,有何不同,帝師多慮了。”

“大師、真人,今日盟會,左丞相提出由納哈出和也先出兵河北,他自攻關中,要我說服吐蕃諸部,助梁王奪得四川,並許我一旦功成,則將助我薩迦複得政教大權,所謂旁觀者清,我想聽聽二位的高見。”

智光、席應真二人沉默片刻,席應真首先開口道:“無量天尊。我知帝師這幾日俱在細細觀察元廷朝中局勢,不知幾日下來,可有定論?”

“積腐已久,君有複興之心,可惜其誌不堅,時弱時強;臣有強國之意,可惜巨頭並立,互為製肘。”

又沉吟片刻,道:“不過,有擴廓這一掣天巨柱,卻能上體君心,下轄眾臣,卻不是沒有勝出的機會。”

“帝師今日可有細觀擴廓。”

“大病初愈,雖略現蒼白之色,但仍是神采如鋒,充滿霸氣和殺氣。”

席應真搖頭道:“帝師,不是我危言聳聽,我今日細觀擴廓麵色,白中帶紫黑之色,非是大病,怕是大毒,其命不久矣,長則二三年,短則半年之內,必入西天極樂淨土。”

攝帝師垂目片刻,道:“我心中亦是疑慮,帝宴上他送我出宮之時,尚是精神奕奕,隻一夜功夫,如何大病不起?聽也先右丞相言道,擴廓王爺是吃壞東西再加受寒,當夜是身子僵直,嘔吐不止,太醫甚至不許他三日內有任何移動,否則必有性命之憂。我雖醫術不精,卻也略知一二,倒未曾聽過有如此因尋常食物而起之病症,若是奇毒,倒是合了情理。卻不知何人會對他下得此毒?”

“想必帝師也知這幾日宮中之事,樸院使死、太後禁足、珈璘真逃、歡喜廟毀。”

“原是如此。我吐蕃牟尼讚普時亦發生過類似慘事,牟尼讚普違背其生母側繃氏意願,觸及其母利益,為側繃氏親手毒死,宮闈之中,此等事情屢見不鮮。隻可惜了擴廓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若他能大難不死,必創一番偉業,成為元廷中興之臣。”

話中仍是透出猶豫之意。

席應真微一拈須,微笑道:“無量天尊。貧道有一個故事,不知帝師可願聽聞。”

“真人請講。”

“遠古荒蠻時代,在遙遠的神仙海上,有一位海神,他有一個心愛的兒子,叫奧吉。海神給了奧吉一個快樂島,讓他在島上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奧吉就在島上養了無數的牛,每日牧牛吹笛,好不快活。”

“可是,問題漸漸來了:島上漸漸臭氣衝天,樹木枯萎,草葉枯黃,牛群沒了食物,死亡殆盡,奧吉傷心地離開快樂島,快樂島從此變成了死島。”

“原來,奧吉隻知放牛,卻不知隨時清理牛群排下的穢物,以至糞穢堆積如山,到得後來,雖是發現,有心清除,卻已無法及時除之,終是釀成不幸。”

攝帝師聽完,點點頭,道:“我知真人之意。這元廷之事,就如奧吉養牛一般,積腐已久,難已解決,雖是有心,卻已不及。謝真人提點。”

又向智光道:“大師,當年得您教誨,令我悟得佛法中許多要旨,獲益不淺,不知今日可有賜教?”

智光道:“阿彌陀佛。”

垂目片刻,方道:“我亦有一個故事送於帝師。”

“我曾於貴州山間見得一頭毛驢,它不食不眠,連著勞作了三日三夜,饑餓勞累已極,主人決定讓它好好休息兩日,並給了它兩捆同樣的幹草,出於好心,放在它的兩側。”

“結果,這頭毛驢對著兩捆幹草左瞧右瞧,居然不知吃哪邊的幹草才好,待得第三日清晨,主人來牽它出去幹活,發現它已餓死在棚中,兩捆幹草一口未動。”

說完又是一聲‘阿彌陀佛’,閉目不語。

攝帝師沉思片刻道:“大師,我非是如這頭毛驢般優柔寡斷,不知決定,隻是事關我薩迦乃至吐蕃未來命運,我須得慎重。”

“阿彌陀佛。明朝、元朝,在老衲眼中,不過兩捆同樣的幹草。隻是帝師既是吐蕃民眾的政治領袖,更是我佛門高僧,我佛門以慈悲為懷,送民於水火之事,卻是有違佛門宗旨,若以此判之,明朝、元朝卻又是兩捆不同的幹草,卻看帝師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