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貧如洗的小畫家到蜚聲全球的娛樂大王,從價值僅1500美元的歡笑卡通公司到規模龐大的迪斯尼娛樂王國,迪斯尼公司不過才走過半個世紀多,在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瞬而已,但迪斯尼和他的公司就以其獨特的歡樂營銷創造了一個令世人矚目的企業的成長奇跡。2002年,迪斯尼又以252.6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居《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77位。

一、碩果累累

從1922年5月23日,沃爾特迪斯尼用1500美元組成“歡笑卡通公司”,到1995年邁克爾艾思納收購美國廣播公司,迪斯尼公司當年的營業額達到121.28億美元,利潤13.937億美元,市場價值470.4億美元,分別比1994年增長14.1%、13.8%和63.5%。而與1922年相比,則是幾千萬倍的增長。真是增長得麵目全非,增長得令人心跳,目瞪口呆!

1919年,沃爾特迪斯尼特邂逅烏布伊沃克斯,兩位小青年一拍即合,經過一番交談兩人就成立了伊沃克斯—迪斯尼商業美術公司。在沃爾特迪斯尼的事業中有兩個金牌搭檔,一個是其兄羅伊迪斯尼,兄弟倆是藝術創作與事業管理上的黃金搭檔;而伊沃克斯則是他卡通藝術創作中的金牌搭檔。

1920年,伊沃克斯—迪斯尼商業美術公司開始接觸到卡通,當時沃爾特應聘到堪薩斯市電影廣告公司從事漫畫工作,他第一個任務是為新近劇院流行的“動畫”廣告畫各種人物線條。堪薩斯市廣告公司采用了一種廉價的、未加修飾的動畫形式——將畫的人物剪下來用木釘釘住手臂和腿腳,使之來回擺動以產生動感。堪薩斯市廣告公司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短片很受觀眾歡迎,原因就在它們是動畫片,顧客很喜歡,製作費又非常低廉。沃爾特通過製作短片,學到了攝製電影和動畫片的基本技術。他親近公司的主攝影師吉米洛厄裏,向他學定格攝影的技巧:拍攝一個鏡頭,再輕微地調整那些人物的線條便可產生動感。沃爾特越學越著迷,知道隻要移動就不僅能表現身體的動作,還可以表達感情。

1922年,沃爾特將自己的公司改名為歡笑動畫片公司,並以足夠的實力開始與堪薩斯市廣告公司競爭。在漫長的娛樂帝國成長路途上,迪斯尼的“產品”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1923年,愛麗絲曆險記;1928年,幸運兔子奧斯瓦;1928年,米老鼠;沃特迪斯尼還發掘了米老鼠在銀幕之外的潛力。1930年,沃特迪斯尼出版米老鼠故事書,第一年就售出將近十萬冊。繼而與國王漫畫簽約,出版米老鼠連環漫畫。1932年,沃特迪斯尼聘請紐約商人凱門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米老鼠的商業價值,將授權使用商標的方式發揮到淋漓盡致。第一個研究結果是授權國際乳品公司生產米老鼠蛋卷冰淇淋,效果是顯著的,第一個月就賣出了l000萬份。從1932年底開始,許多公司加入銷售米老鼠的行列,沃特迪斯尼從這些公司產品售價中抽取5%的權利金。僅用了一年,凱門替迪斯尼公司賺進30萬美元,約占總收入的1/3。1933年,花與樹;1934年,“傻氣交響曲”係列中的唐老鴨;1937年,白雪公主;1940年,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1942年,小鹿斑比……

從1923到1953年僅僅30年間,做卡通藝術的沃特迪斯尼在好萊塢迅速聞名,廣泛受到了影藝圈人士的敬重,更是倍受家長和孩子的愛戴。數據顯示,在50年代末期迪斯尼主持製作“米老鼠俱樂部”期間,米老鼠耳朵造型玩具一天的銷售量就達到了2.5萬對。

迪斯尼還以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建造了自己的企業,進而創立了世界聞名的迪斯尼樂園。樂園就是人們的夢幻世界,記載了過去,暢想了未來,人們可以充分得到假日的歡樂。迪斯尼秉承著“在娛樂之中學習知識”的原則成了名垂青史的企業巨頭。富於幻想、善於創造經典角色、又透徹了解智慧財產權的沃特迪斯尼,開創並主宰了一個全新的卡通企業領域。

二、歡樂就是財富

在迪斯尼公司的營銷策略上,隻有兩個大字:歡樂!正是這種娛人娛己的積極態度,讓迪斯尼名揚海內外,讓這個娛樂之王根基牢固,繁榮昌盛。

1、內容為王

迪斯尼的發展是依賴於內容的,它的創意、它的理念、它的精神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正是這些造就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輝煌。

追究平凡

迪斯尼公司認為,卡通的首要責任是生活和動作卡通化,即把事物通過觀眾的想象呈現在銀幕上,而不是把動作或情形拍攝下來或繪出來,要把現實生活所遇到的事物卡通化,或把我們今天所想的奇妙地表現出來。許多人在研究真實的動作時,常有不正確的想法,他們認為我們的目的隻是把這些動作照原樣畫出來。這些想法應該從根本上鏟除掉。迪斯尼還強調:如果不了解真實的事物,就不能根據真實的事物創造出奇想妙事來。

用迪斯尼公司的觀點看:藝術源自生活而不脫離生活,藝術和觀眾息息相關。藝術隻有反映生活,才能吸引觀眾。藝術就是把生活中有意義的東西進行想象、加工、豐富、誇張、藝術化,最後反映出來,演繹給廣大觀眾欣賞。

迪斯尼公司的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明白,精湛的技術是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的載體。他對卡通乃至樂園技術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沃爾特迪斯尼不僅開發了卡通的有聲化、色彩化等劃時代的技術,還在迪斯尼製片廠設立了技術研究部,發展出“多層次”攝影法等等一係列新技術。即使在他逝世以後,迪斯尼公司依然如故,比如十分重視三維電腦動畫技術,在近年創作的《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等轟動一時的卡通片上將電腦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享有“電影魔術師”的稱譽。

曾有許多人批評迪斯尼的影片太平凡了,而沃爾特認為既然生來就是平凡的人,就始終追究平凡的東西。有一次,他在家中放映自己的影片,女兒就對他說:“爸爸,這部片子太平凡了。”沃爾特隻是平靜地對女兒說:“或許是這樣,但玉蜀黍是美國人的主食之一,千百萬人都喜歡吃它,其中自有道理。”他以他的原則告誡卡通製片人:“不要搞什麼前衛派的東西,誇誇其談的藝術是不夠的,得要人們喜歡才行……”

迪斯尼會議室有一張放大表,表上《綜藝》雜誌列出的60年代初最賺錢的電影排名前50名中,便有七部是迪斯尼電影。自從迪斯尼開始攝製其他製片公司不願意攝製的全家共享的電影之後,每年總有一兩部進入這50名之內。

家庭共享

迪斯尼的作品適合的範圍從兒童到老人,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家庭共享”。而能夠“家庭共享”的東西就絕不會充斥著暴力和邪氣,而是洋溢著真善美。何為真善美,迪斯尼作品不是說教而是在曲折動人的影片中散發著一種天真,這種天真溝通了所有年齡階段的人。

“孩子氣的天真”,就是所有年齡段溝通的連結點。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新聞”評論過:“迪斯尼公司明白純真的童心絕不會摻雜成人的世故,然而,每個成人卻保留了部分未泯滅的童心。對小孩來說,這個令人厭倦的世界還是嶄新的,還是有著許多美好的東西;迪斯尼努力把這些新鮮、美好的事物為已經厭倦了的成人保留了下來,這是全世界的一筆寶貴財富……”“沃爾特以他的歡樂世界,治療或者安慰精神有問題的人;他做到的,可能比全世界的精神病醫生還要多。在這個所謂文明的世界,幾乎沒有人不曾花過數小時沉浸在他的思想和想象之中,沃爾特總是有本領讓文明人感到心情更舒暢些。”

迪斯尼公司創意的根本支柱就是以“孩子氣的天真”作為表現,這是迪斯尼對卡通業、娛樂業的一大貢獻,對這一貢獻,人們給了億萬美元的回報。

迪斯尼有很多作品是在講述神話故事,他的神話並不強調神秘,不會給人距離感,這是因為神話故事中洋溢著一種幽默。“童話加笑話”的敘述方式,其意義在於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傳統的題材,並對傳統的題材作出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闡釋,使傳統中賦予現代的東西。沃爾特早在創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卡通係列時,就認為神仙故事加上笑話可以加強現代感。這也是沃爾特對卡通業的的一大貢獻。

伊索式寓言

迪斯尼公司的作品不僅有“神仙故事加笑話”,更多的是現代的創新作品,如米老鼠、唐老鴨、玩具總動員等等,這些卡通不僅能帶給人們無限歡樂,還能體會到其中的哲理,具有伊索式寓言的特點。

迪斯尼公司還為“寓言”提供了輕鬆歡快,甚至荒誕無稽的氛圍,用卡通形象的行動來“講述”哲理,寓哲理於搞笑的故事中。在迪斯尼的“寓言”裏,從不會點破,也從不先入為主,刻意而教條。而是讓觀賞者依據各自的人生經驗去體會,去領悟,去得出各自的結論。

因此,觀眾各有所得。孩子們從“寓言”中看到一個美麗多彩的讓人好奇的世界;而成人們則從“寓言”中體驗到迪斯尼以天才的手法所注入的生命力量以及動人的美感,從而喚起“孩子氣的天真”。這就是老少鹹宜的迪斯尼作品。

生活不都是歡樂

1957年,迪斯尼公司高價買下了小說《父親離家時》改編拍成電影的專利。但也有不同的意見,進行電影劇本改編時,有人認為小孩把他心愛的大黃狗槍殺掉,結局太悲慘了,不夠積極。

但沃爾特迪斯尼則認為:“這個故事發生在1859年得州的一處農莊,大黃狗被狼咬傷得了狂犬病,這在當時是無法救治的,大黃狗必須槍殺掉,這樣才有真實感。當然,孩子們會哭的,但通過這部影片,應該讓他們了解到生活不都是歡樂。”生活不都是歡樂,如果你所提供的影片告訴觀眾“生活全是歡樂”是不真實的。

迪斯尼影片表現的一條重要的準則就是在歡樂與適當的恐懼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父親離家時》、《白雪公主》以及輝煌的《三隻小獵》中都可以看出這個高明的手段。在歡樂中存在著幾分恐懼符合大眾心理。如果能被公眾接受,傳播溝通便能實現。迪斯尼的傳播之道就是經營之道,吸引更多的觀眾才能帶來巨大收益。

2、經典之作

產品是企業競爭的載體,產品隻有適合市場需要,品種對路,才能談得上競爭。迪斯尼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神話,其塑造的經典形象深入人心。這些也是迪斯尼公司獨特的產品,是“歡樂營銷”的具體表現。

米老鼠

米老鼠是沃爾特迪斯尼根據他自己形象設計的老鼠造型,經過反複修改,定型於現在的可愛形象,他們把它命名為米老鼠。迪斯尼的事業和人生從此轉彎。第一部米老鼠影片是“飛機奇遇”,描寫米老鼠在飛機上的倒黴事,製作費1800美元。第二部“奔馳的高卓人”,第三部“蒸汽船威利”,至此沃特迪斯尼已經改寫了卡通片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