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春在上海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之時,於鹿鳴書店購得《白銀資本》一書,遂被此書所吸引。進而研讀世界體係學派的一些重要著作,並以《世界體係理論研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在後來的寫作中,我發現自己當初的選題並非僅僅是因為世界體係理論的“新穎”,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大理論家的向往和對宏大理論的偏好。七年來,隨著自己知識結構和對世界認知的變化以及世界體係理論的發展,我對論文進行了多次修改。但我不敢宣稱自己真正掌握了世界體係理論的精髓和進入沃勒斯坦的精神世界,我隻能說我盡力了。正如古人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記·孔子世家》)因此,最終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正是我的“技窮”之作。

七年前,我有幸成為仰慕已久的張廣智教授的學生。張老師的為人為文,讓我敬佩不已。對張老師而言,教師這個概念已不再是一種工具性的職業,而是一種古典意義上的理念。在張老師的引導下,我與學術研究結緣,始得窺學術殿堂的一點奧妙。自論文選題開始,張老師一直關心論文的進展,為我提供資料,開啟思路,甚至親自動手對論文的細節進行修改。師母蔡老師常常關心我的生活,使我感覺複旦園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樂土.也有家的溫暖。更難得可貴的是,在這個混亂和顛覆的時代,他們之間的相濡以沫、甘苦與共對吾輩的生活具有示範意義。

感謝複旦大學的顧雲深教授、黃洋教授、趙立行教授、陳新教授、金壽福教授,他們或在課堂和開題會議,或在預答辯會議和私下的訪問,都為我的論文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感謝當時同在複旦大學就讀的陳恒教授、李勇教授、梁民愫教授以及諸位學弟學妹們,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我實現了學術與友誼的共長。

感謝王斯德教授、莊錫昌教授、顧雲深教授、沈堅教授、餘誌森教授,在論文答辯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意見;感謝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鬱建興教授,無論他的學術成果還是研究心得都使我受益良多;感謝我所工作的原溫州師範學院的馬大康教授、張靖龍教授、蔡克驕教授,他們為我創造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感謝溫州大學商學院的李誌國教授,他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沃勒斯坦與馬克思的關係;感謝上海三聯書店的王秦偉先生,他認真細致和富有效率的工作使本書順利出版。

老友楊光飛和徐世甫也是我無法忽略的。十八年前,淠河岸邊的高中生活奠定了我們情同手足的友誼。我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激勵,終於使我們離開了既熱愛又想掙脫的偏僻農村,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踏上與我們的父輩完全不同的人生旅途。此後經曆若幹磨練,我們幾乎同時進入複旦大學和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不同的學科背景對我所從事的世界體係理論研究非常有益,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就是在我們經常的討論中激發的。也正是學術上的這種激發,進一步滋潤了我們的友誼之樹。

最後要提到的是我的妻子和兒子。自十一年前我和周瑩相識相愛於西師校園後,我們一直奔波於重慶、杭州、上海和溫州之間,其中的甘苦一言難盡。她無私的支持是我完成學位論文的最重要的動力。2004年,“兩人世界”擴張成三人家庭,兒子豆豆的誕生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他的成長豐富了我對家庭責任和在此基礎上所建構的社會責任的認知。妻子的關愛,兒子的依戀,成為我們“家庭體係”的紐帶。情感與責任,不僅可以影響世界體係的重構,更是建構和諧的家庭生活的關鍵,這是後記結束時我對沃勒斯坦“世界的返魅”的一點新的體會。

江華

2007年3月29日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