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勒斯坦的著作中,我們看到這樣兩個特點:一是將曆史研究與預言未來結合起來。沃勒斯坦是一位優秀的世界史家,他對世界曆史的研究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研究,而足對世界曆史進程的觀察。他將曆史置於一端,將未來置於另一端,通過現代世界體係這個整體性的時空框架把二者連接起來。曆史與未來並非分離的,二者在沃勒斯坦的理論體係中實現統一。著名的世界史家麥克尼爾予以很高的評價:“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既是一個可敬的世界史家,也是一位有洞見的預言家。這種與眾不同的結合……使他成為一個有號召力的人物,他雄辯的演說、激進的觀念和出類拔萃的博學挑戰著日常的、既有的專業話語模式。另一是將科學的實證研究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沃勒斯坦不是一個實證主義者,但他堅持實證的科學研究。撒斯克認為他具有外科醫生的技能,“大處著眼,小處人手,在細節處理方麵既精確又敏銳”。布魯厄聲稱《現代世界體係》是他所讀過的腳注最多的著作之一,有著“令人生畏的學究式注釋”。這恰恰說明沃勒斯坦學術研究的嚴謹和紮實。但沃勒斯坦的實證研究並非僅僅是“求真”,他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現實關懷。他是當前曆史體係的批判者,他揭示資本主義這一曆史體係所帶來的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係,並為我們預言可能的美好未來。在沃勒斯坦的作品中,對曆史和學術的謹慎而細致的思考明確地服務於道德和政治的目標。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流派之一,沃勒斯坦自稱更傾向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而非執著於文本。我們知道,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沒有創立一套係統的國家理論、世界曆史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相關的論述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中都是片斷的、不完整的。因此,關於這幾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建構沒有現成的體係和框架,隻能足闡釋學意義上的。這也意味這些理論的建構不能僅僅從經典作家的原著中去尋找,而要立足於時代的經驗,吸收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思想成果。我們看到,沃勒斯坦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關鍵性概念和思想,如馬克思的生產方式和資本積累理論、盧森堡和布哈林的世界經濟理論、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概念、依附學派的“中心一邊緣”理論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這些繼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種重新的整合和闡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沃勒斯坦吸收了年鑒學派的大範圍長時段、跨學科研究和資本主義學說,以及耗散結構論的多元時空、複雜性研究和世界的“返魅”,這兩種理論分別是20世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內最傑出的研究成果之一。在這三種理論體係的整合中,並非馬克思主義的“出走”,恰恰相反,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思想成果的融合性。因為沃勒斯坦整合三種理論所構建的世界曆史進程、所體現的對曆史和現實的高度責任感在精神上與馬克思主義是相近的。鑒於此,世界體係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建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世界曆史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的重要資源。
世界體係理論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在表麵上,近代西方意識形態中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三足鼎立,但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占主導地位。在過去半個世紀,一方麵是自由主義不斷地遭遇批判,另一方麵是自由主義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踐。這意味自由主義既非完全勝利,也非徹底失敗,隻是在一定範圍內的退卻。盡管對自由主義的諸種批判缺乏內在的統一性,但其中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無疑是最係統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義的曆史性和階級性,其理論深度和現實意義超過了來自於保守主義和其他激進主義的批判。沃勒斯坦的批判主要集中於自由主義的國家理論和經濟理論,這一批判與其他批判的不同之處在於:沃勒斯坦的視角是全球性的,而其他的批判往往立足於國家視角。近代自由主義的國家理論一方麵堅持“主權在民”原則,強調國家的整體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麵強調國家與市場的分離,主張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市場。這對瓦解封建專製統治和分封製度,實現更大範圍的政治和經濟的整合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同時也陷人民族國家的獨立性與世界經濟的整體性之間的緊張:一方麵是民族國家視自身為合法性的自主實體,另一方麵是世界經濟的整體性在增強。由於民族國家的經濟活動不可能僅僅局限於邊界之內,它必須在世界經濟的範圍內追求更大的利益,其結果必然導致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與經濟衝突。盡管自由主義製度被宣稱具有普遍意義,但它其實是中心國家製定和實施的一種製度,隻能代表中心國家的利益。自由貿易理論在近代曆史上隻是霸權國家的意識形態,霸權的短暫性決定了自由貿易政策從來都不是持久的。政治和經濟從未分離過,“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是交錯使用的。至於使用哪一隻手,取決於是經濟手段更有效還是政治手段更有效。在沃勒斯坦的理論體係中,國家是市場的產物,但國家也是影響市場運行的最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