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郵政站點一部分是歸屬朝廷,一部分名額下放給民間鏢行運輸集團公司,為避免郵政混亂,嚴令中小公司不得私建郵政站點。
在一係列政策的製定下,充滿信心,中華帝國的經濟將在三年內迎來一個質變飛躍期。
這三年裏,隻要金國不挑釁,他就不準備跟金國全麵開戰,把西夏和高昌回鶻消化掉再說。
還有,也得對大理和吐蕃、河套往北的部分蒙古諸部進行外交深入,能兵不血刃地拿下這些地區才是完美。
若是有人不開眼,他正好拿他開刀。
至於北部跟金國接壤的西京道,隻要金國不撤軍,他就懶著不走,不斷地摩擦摩擦再摩擦,消耗對方國力順便輪換著練兵。
有了高昌、西夏、乃蠻部現成的戰馬,就算河套和燕雲還未發育起來,騎軍規模也可以武裝到十萬左右了,金國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派出一支三五萬人騎軍來搞事了。
十萬規模的騎軍,用來掃蕩吐蕃,那是搓搓有餘。
至於大理
冷笑一聲,這個國家更是個上不了台麵的對手。先不說這個小國隻有不到十萬數的兵馬,其國內軍心民心和政權就不穩當。
現在在位的大理皇帝為憲宗段正嚴,還是個毛都沒有長齊的十八歲小年輕,其國內大部分政權和軍事統兵權也掌握在高氏手裏。
段家人不肯合作,那很簡單,找大理相國高順貞談就是了。刀架在脖子上,正常人都要審時度勢,西夏李乾順都萎了,大理還想頑抗到底?
相比起大理國,吐蕃諸部卻是必須要見刀兵的,蓋因這些蕃族桀驁不順,戰爭動員能力不弱,比起西夏更勝一籌。
在盛唐時期,唐朝大軍跟吐蕃交手都吃了大虧,甚至連安西四鎮都一度淪陷,唐朝後期連長安都被吐蕃三番五次地占領。
當然唐朝時的吐蕃是個統一而輝煌的國度,而現在的吐蕃則是四分五裂的局麵,其地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權,願意投靠中華國的部族也不少。
絲綢之路上的吐蕃青唐部乃是西方商人進入中原的一個中轉站,吐蕃四分五裂後也不是沒有想過統一,隻不過被前朝宋國的名將曹瑋給打破滅了。
三都穀之戰,宋軍以陣亡六七十人的代價就擊敗數萬吐蕃軍隊,直接導致大多吐蕃部族投誠宋國,統一之夢破碎。這就是所謂的“十萬胡塵一戰空”。
不論是前朝宋國還是中華國建國後的這三年,對吐蕃部族的拉攏和蠶食政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當然,其中也出過一些文人敗類,就比如史書上頗受好評的司馬光,其實也幹過賣國賊之事,把士兵們好不容易打下來的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砦割讓給黨項人,為了籠絡住西夏換取和平。
這個事情曾被新漢報當成文人的恥辱大肆批判,搞得文人階級一度大失顏麵,軍部樂得在旁看笑話,甚至還推波助瀾。
所以現在中華國內誰敢提出割讓土地或者跟金國和談的話,會被百姓們扔石頭砸窗戶的。
吐蕃諸部中身份最“根正苗紅”的乃是吐蕃王朝讚普後裔青唐唃廝囉部,而這個部族已是在宋仁宗年代就歸入中原統治,地處現在的秦鳳行省。
所以,盤踞在餘下青藏高原吐蕃部族都是些“非王族正統”的政權,名義上不占優勢,與中華國兵力上更不占優勢,收複隻是時間問題。
所以一點都不著急,等消化掉從西夏、高昌、乃蠻刮過來的戰馬,花費一年時間再集訓出一支十萬規模的騎軍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