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克隆食品及其安全性(1 / 3)

一、克隆技術與克隆食品的概念

克隆技術是指眾多的基因或細胞群體中,通過選擇和無性繁殖獲得目的基因或細胞的技術操作。克隆可根據其研究或操作的層次分為:基因克隆、細胞克隆和個體克隆三大類。基因克隆是指在DNA分子水平上開展研究工作,以獲得大量的相同基因及其表達產物,亦稱分子克隆,其技術稱重組DNA技術。細胞克隆是在細胞水平上進行操作以獲得大量相同的細胞。個體克隆則是經過一係列的不同操作來產生一個或多個與親代相同的個體,如克隆羊等。

克隆動物是指不經過有性繁殖,通過對母本動物進行基因複製而得到的一模一樣的另一隻動物,它和母本動物就像不同時出生的雙胞胎。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是1996年出生於英國的克隆羊多利,隨後克隆牛、克隆豬等不斷誕生。克隆動物技術可以使一些優良動物品種快速產出大量“後代”,比起傳統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這種技術有時間和數量上的優越性,使少數優秀個體迅速擴大成群,具有生產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明顯優勢。

克隆食品是克隆動物本身或克隆動物的分泌代謝產物如酶、乳以及以克隆動物或產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

二、克隆技術及克隆食品的概況

讓我們回顧一下克隆的曆史。首先是用青蛙做的實驗。20世紀年50年代中期,有兩個年輕的美國人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實驗,得到了細胞核移植的青蛙,現在叫克隆蛙。十多年以後,有一位英國科學家,也是一位年輕人,他利用非洲蛤蟆做了另外的一個實驗,突破了以前的實驗禁區。他發現用分化了的蝌蚪腸上皮細胞進行核移植,有可能得到蝌蚪或者得到蛤蟆,說明分化了的細胞有可能去分化或再程序化,這是非常傑出的工作,非常轟動。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童第周教授在我國開始了克隆魚的研究,他後來把鯉魚的細胞核移植到卿魚的去掉細胞核的卵子裏邊去,或者反過來,均獲得了成功。證實了不同種的生物之間也可以成功地進行細胞核的移植。198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用腎髒細胞克隆了一條魚,這在科學發展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證明了成年細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1996年威爾莫特實驗室成功克隆了綿羊“多莉”,1997年6月該實驗室用胚胎細胞為核供體,獲得了表達治療血友病的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克隆綿羊“波莉”(Polly),1997年12月又在美國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用轉染的胚胎成纖維細胞獲得6頭轉基因克隆綿羊。目前轉基因克隆綿羊能高水平地表達人血凝因子IX,開創了轉基因克隆動物技術的先河。進入21世紀克隆動物技術的研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掀起了熱潮,克隆技術成果離應用階段越來越近,2004年,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第一隻克隆牛出生。我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寧教授成功地克隆了牛和醫用豬。

克隆技術主要用於:

(1)擴增特殊的或不育的優良動物個體,比如克隆高產的奶牛等;

(2)與轉基因技術結合起來,提供大量臨床所需的異種器官;

(3)延緩某些瀕危動物的消亡。

此外,克隆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有著巨大的潛力。

三、克隆動物及食品的安全性

一般來說,克隆動物是否安全有三方麵的含義,通過克隆生物技術的操作,改變原來的生物體,看它是否安全。首先從生態上講,它是否安全,第二從遺傳上講,它是否安全,把它作為食物、作為藥物的話,應用上是否安全。一些專家認為,從克隆隻是複製而轉基因要進行基因改造來看,或許克隆動物食品麵臨的安全風險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