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lt,1930—),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被稱為股神,尊稱為“奧瑪哈的先知”或“奧瑪哈的聖賢”,擁有約620億美元的淨資產,根據《福布斯》雜誌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他已經超過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和比爾·蓋茨成為全球首富。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5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餘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發店老板,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周歲,巴菲特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轉學到尼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一年內獲得了經濟學士學位。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傳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
1951年,21周歲的巴菲特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學位。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5年,35歲的巴菲特收購了一家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紡織企業,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由一家紡紗廠變成巴菲特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他的股票在30年間上漲了2000倍,而標準普爾500家指數內的股票平均才上漲了近50倍。多年來,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曾一度一直穩居前三名。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巴菲特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長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 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 100萬美元了。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於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簽署捐款意向書,正式決定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和世界曆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巴菲特準備將捐款中的絕大部分、約300億美元捐給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巴菲特的慷慨捐贈一夜之間使蓋茨基金會可支配的慈善基金翻了一番,達到了600多億美元,比全球第二大基金會福特基金的資金多5倍。自2006年開始,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每年的7月,收到全部款項的5%。
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對外稱將終生供職於好友沃倫·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蓋茨已應巴菲特之邀加盟該公司董事會成員。蓋茨在接受外媒采訪時稱,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巴菲特離職後保護該公司的文化和價值,或許這也是蓋茨對巴菲特的一種回報形式。
名人名言
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我喜歡目前自己所從事的一切,並對此始終深信不疑。作為一個徹底的實用現實主義者,我隻對現實感興趣,從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對自己。
——巴菲特
投資對於我來說,既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娛樂。我喜歡通過尋找好的獵物來“捕獲稀有的快速移動的大象”。
——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