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史略(2 / 3)

二、修建暢通國家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楊堅曾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裏,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rì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以供遼東之需。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běi jīng)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大運河以餘杭、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連接起來。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禦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zhōng yāng集權製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唐朝文學家皮rì休說,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隻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隻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唐朝文學家皮rì休在《汴河懷古》中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人拿楊廣和大禹來比,足以說明唐人對煬帝修運河的功績是萬分明了的。事過幾百年到了宋朝時候發大水的時候這條千裏隋堤還救了成千上萬家人的xìng命。王安石在《白rì不照物》詩中雲:“隋堤散萬家,亂若chūn蠶箔。”隋煬帝開創的南北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這是不可辯駁的曆史事實,是後代造史者想詆毀所掩蓋不住的。因為它的存在就是鐵證,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銷毀了。

也是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裏長。裏麵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裏,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裏。在洛陽西郊建築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畝,苑內有海,海中修造三個仙島,高一百多尺,島上建築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海的北麵有龍鱗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個別院。“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於東京。”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洛陽有皇宮,具備首都功能。當時首都大興城(即長安)在西北麵,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製北方,鞏固國家。“五年chūn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隋煬帝按其地理位置把洛陽定為東都,長安定為西都,實行雙都製。後來的唐朝也沿用隋煬帝開創的雙都製。偉大的大業城是他偉大的父親楊堅下令修建的,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費時費力。洛陽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減輕了百姓負擔。這也為後來的唐朝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洛陽城遠比現在的běi jīng城西安城大氣豪邁華麗藝術得多,如果遺留到現在無疑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可惜楊廣創造的輝煌奇跡大多被後代毀了。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zhèng fǔ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親征吐穀渾,吐穀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裏。吐穀渾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穀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xīn jiāng若羌)、且末(今xīn jiāng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穀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穀渾故地居住戍邊,並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穀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製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隋書食貨誌》:“帝親征吐穀渾,破之於赤水。慕容佛允委其家屬,西奔青海。於是置河源郡、積石鎮。又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xīn jiāng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史西域列傳》:“隋煬帝規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故萬乘親出玉門關,置伊吾、且末鎮。”(唐朝人寫史難免有貶低言語)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麵的聯係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裏,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陝西鳳翔)、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新伊吾城”,罷州置郡,敦煌又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開鑿了大批的石窟,敦煌地區甚至還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員的寫經,可見隋王朝對西域的重視。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sè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煬帝之前,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隻有南北兩道。隋煬帝時期不僅以前的道路更加暢通,而且新增一道,即新北道。這樣,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條: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經蒲類、鐵勒部,度今楚河、錫爾河而達西海;中道(漢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經焉耆、龜茲、疏勒,越蔥嶺,再經費爾幹納、烏拉提尤別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經於闐、朱俱波、渴盤陀,越蔥嶺,再經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複存。”

《劍橋中國隋唐史》:“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xìng具有一種炫耀xìng的想象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曆史具有戲劇xìng,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煬帝《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yù落處,一望黯**。”《chūn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chūn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cháo水帶星來。”,王夫之評曰:“四句兩聯,特有貫珠之妙。”朱乾雲:“隋煬自負才高,今觀此詞,未見其必亡國。如“暮江平不動”,即唐人能手,無以過之。”“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鄭振鐸對煬帝詩文創作才華揄揚不已:“(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chūn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評隋煬帝《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隋煬帝《江都宮樂歌》形式上已經十分接近七律,可謂七律之祖。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煬帝的詩歌地位不可小視,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陳梁詩音靡靡之中,恢複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jīng神實屬難得。可以說他開創了“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濟蒼生”“安社稷”一直是盛唐詩歌的重要jīng神他可謂唐詩之祖。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zhèng fǔ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此外隋文帝時期已經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說:“在煬帝全盛時期,西突厥人對他似乎是一個次要問題,一個以少量代價即能為中原帝國所用的累贅。”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係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chūn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四、重視教育、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複興教誘。”楊廣恢複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複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並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誌》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xìng地方誌。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誌》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xìng著作,也是編撰全國xìng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家裴世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三卷。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到現在,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歎,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