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也是會有雷雨的,你能想象那種情形嗎?開始的時候,雨珠稀疏的落下,會有幾聲驚歎:下雨了!?…然後是更多的驚歎…真下雨了!?……瞬間電閃雷鳴,那片單薄的銀幕在風中飄搖,大門出口的燈光驟然亮起…待大門打開人們如潮水般退去.頃刻間大大的院子一片寂靜,隻有銀幕上那個孤寂的主角,依然在那裏兀自喃喃自語……
90年代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千家萬戶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中。電視節目空前繁榮,印象深刻的有幾部優秀電視劇,比如《射雕英雄傳》《霍元甲》《上海灘》等,還有一部《渴望》曾經牽動了許多人的心。其中當時的南陽電視台在夏季每晚四集聯播《射雕英雄傳》火爆異常,萬人空巷。後果是一家工廠鍋爐工工作時間看電視導致鍋爐爆炸……
這時候電影行業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原來已經很便宜的(一角兩角,最貴五角)的電影票也無人問津。電影的統治時代被逐漸瓦解,每次路過西峽縣電影院的時候,我心中總會多多少少有些遺憾。這期間有一個特例,著名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影片拷貝可能由南陽市發往西安市在西峽停留幾個小時,臨時在西峽縣電影院放映一個場次。時間大概是淩晨時分,電影院迎來了久違的熱烈場麵,但隨著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西峽縣電影院也如同觸到了冰山,漸漸沒落。
似乎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也是努力過的,曾經引進過一些新技術,比如那種兩台膠片放映機的3D電影,我當時是去看過的,當時的3D眼睛是紙質塑料鏡片的,影片的3D效果其實並不次於今天我們的3D電影,甚至我感覺當時的電影亮度要高過今天的。現在想來,可能是由於銀幕尺寸小於今天我們影院這種大銀幕,光線比較集中的緣故吧
但是他們所做的努力,並沒有能夠挽救西峽那座惟一的室內電影院。電影和電影院一片蕭瑟,風雨飄搖。最終在一場大火中變得支離破碎。據說是幾個頑童在電影院內的銀幕附近玩火,之後引燃了銀幕,想來那個年代的影院屋頂,必然是有許多木頭之類的可燃材料構建而成的,因此火勢熊熊,幾乎燒成廢墟……當年的那幾個頑童,不知道他們今天回憶起這些往事,是否會為自己的年少無知而懊悔呢……每次走過那一片廢墟的時候,我心中是有絲絲隱痛的。大火使影院雪上加霜,後來的日子裏,我再也沒有在那座影院看過一次電影。又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電影院雖然重建了,但早已風光不在,淪落到用跟錄像廳一樣的那種小型投影機在小銀幕上放映VC碟片度日的地步。影院門前那幾個小花壇還在,但是那些曾經繁茂的火紅的夾竹桃早已凋謝消失不見。影院門前長長的高大台階之上空餘著看來很巨大的水磨石石柱,可謂門前冷落車馬稀。
影院雖然消失,但是電影卻沒有消失,作為文化的載體,電視同樣可以用來放映電影,電影頻道開播之後,同樣更加廣泛的普及了許多電影知識和經典影片,很多個周末,我都會坐在電視機前靜待佳片有約那個欄目開始,這個時候看過許多經典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有黑白電影《魂斷藍橋》《廊橋遺夢》,對電影之中那對即將生離死別的戀人在燭光照映下和小提琴伴奏的樂聲中翩翩起舞的場景記憶猶新,還有上譯版童自榮配音的經典電影《佐羅》,在啤酒桶伴隨西班牙鬥牛士樂聲中滾落的那一刻,我總是是開懷大笑的。一部經典的電影如一杯美酒,多年過去,依舊醇香。然而電視播放電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比如表現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場麵,或者長鏡頭的運用。電視機的畫麵和音效是永遠缺乏表現力的。更不用說泰坦尼克號之類的巨製,在電視上放映簡直是另外一場災難,盡管那本來就是一場災難……
電視劇和電影是有巨大區別的,電視劇是一種充滿了泡沫和水分的文藝作品,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條蘸了水的毛巾,你可以絞一次兩次或者三次,剩下的幹毛巾已經沒有多少分量。但是電影卻不同,短短的90分鍾。你錯過一個短短的鏡頭,就有可能看不明白下麵的情節。所以電影是一種高密度的藝術作品。
回憶起那些年看電影的時光,感歎著時光的變遷。光影交錯之中,總會有一些傷感湧上心頭。
不過,雖然時光易老,但記憶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