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2)(3 / 3)

小明王最後被安置在了滁州,本來他就是徒有虛名,《國榷》中記載他:“決事於左右,日捕魚斫鮮為樂,築樊樓,歌舞不絕,自稱樊樓主人。”不過是個寄興遊樂的公子哥兒。

然而,這邊剛剛到家的朱老大還沒坐穩,西線就傳來消息:陳友諒大軍直逼洪都,已將整座城團團圍住。

其實,陳友諒早就憋著一口惡氣!近兩年來,他被朱元璋打得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連喪土地,若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他姓陳的就得玩完。另外,經過幾次對朱部的大戰,他更明白:在南方地區作戰,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是必不可少的。

上次龍灣之戰的失利雖有偶然,自己的水軍並不弱,但朱元璋的水軍之強大給他留下了慘痛的印記。這一次,為了扭轉戰局,為了占盡水軍的絕對優勢,蓄謀已久的陳友諒不惜血本,傾盡全力,打造了一支空前強大的“無敵艦隊”——這支艦隊中的數百艘主力艦比從前的那些什麼“混江龍”、“塞斷江”等體形還要巨大,“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櫓數十其中”,以至於每層上的人說話其它層竟聽不到,包括船體、櫓槳都是用鐵皮包裹了起來。

對此,陳友諒是非常自信,“自為必勝之計”,報仇雪恥的時刻就要到了。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和激勵將士們的鬥誌,陳友諒一同裝載著自己的“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洪都城”。

這一年是閏三月,陳家軍包圍洪都時已是四月份。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陳家軍首戰選擇洪都,而不是趁虛直搗應天?

在我看來,陳友諒選擇這樣的進軍路線是為求穩妥。上次他進攻應天時,江西大部還在自己手裏,無後顧之憂,如今他隻有先行拿下洪都,並以鄱陽湖地區為基地,然後東下,才覺得更有把握些。

另外,洪都毗鄰鄱陽湖,且是江西的腹心,也正好發揮陳家軍的水師威力。反正,在陳友諒看來:取洪都勢在必行,也易如反掌。

相對於上次的奇襲應天,這一次他能達成所願嗎?

洪都在鄱陽湖西麵不遠處,與鄱陽湖之間有水路(贛江)可以貫通。前麵已經說過,鑒於太平城失守的教訓,洪都城靠江的一麵在加修時特意向裏縮了三十步,如此一來艦船就無法迫近登城了。

陳友諒此次動員了幾乎全部力量,總兵力為60萬人。雖然這個數字值得懷疑,但除開家屬、隨員後,至少也不下於40萬。

而朱元璋部當時的總兵力估計在40萬左右,與陳部旗鼓相當——當然,陳皇帝留守後方的估計仍有不下十萬餘人。

所以,當陳友諒率領著其超豪華陣容包圍洪都時,其鋪天蓋地的氣勢,讓任何久經沙場的老將見了,都不免膽寒。

當時洪都城內守軍約2萬人,與敵人相比,這一數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但朱文正等人仍舊選擇了堅守,以他的身份,也隻能這麼做了。他將諸將迅速集中,召開了臨戰會議,大致作了防守分工:參政鄧愈守正麵的撫州門,元帥趙德勝等守宮步、士步、橋步三門,指揮薛顯等守章江、新城二門,元帥牛海龍等守琉璃、澹台二門。文正居中節製諸軍外,還率領精銳二千往來做救火員。

下麵再介紹一下守城諸將的簡曆,也好讓大家看看:究竟是些什麼人在創造奇跡。

主帥朱文正,一個前不久還在糟蹋良家婦女的紈絝子弟。業務能力待考。

參政鄧愈,一代名將。朱元璋把他放在洪都,作為定盤的心。

元帥趙德勝,朱元璋的老部下,人稱“黑趙”,草莽出身,個性剛直沉穩,號令嚴明。史書稱其“隨機應變,料敵如神,動與古名將合”。

指揮薛顯,具體情況不詳。但朱元璋後有評價:“薛顯、傅友德勇略冠軍,可當一麵。”能與傅友德相提並論者,絕非善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