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喪鍾為誰而鳴(4)(2 / 3)

這人,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末路英雄——非得把自己混到末路,他才迸發出能量成為英雄。但這樣垂死掙紮的英雄又有什麼意義呢?

曆史總喜歡重演,類似民族性格、人格和行為,值得後人警醒。

半仙之體是如何煉成的

被朱皇帝稱譽為“學為帝師,才稱王佐”、又被明武宗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劉基,在後世老百姓口中,幾乎就是半仙之體。劉先生的神秘麵紗是時候該揭開了。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劉福通曾冒稱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可事實上劉基才真正是劉光世的七世孫,這回算是李鬼遇上了李逵。不過,劉光世雖與嶽飛等人並稱為“中興四大將”,可事實上他不過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庸才。

劉家本是軍人世家,後來卻漸漸完成了由習武到修文的變化。不過,從文韜武略的劉基身上仍可以看出,尚武的家風還沒蛻淨。劉基的曾祖就曾在南宋滅亡時組織過抗元武裝,他的祖父和父親也是當地的名紳,所以,他家族在當地頗有聲望。

劉基自幼聰穎異常,有“神童”之名,其師鄭複初曾經對劉父說:“您祖上積德,劉基一定會有大出息的!”

至順三年(1332年),劉基參加了江浙行省鄉試,中舉人,名列第十四。

第二年,赴大都參加會試,中進士。

至元二年(1336年),他開始踏入仕途,被任命為(江西)瑞州高安的縣丞,相當於副縣長。

在高安縣丞任上,因為劉基頗有廉直的名聲,所以行省想要征辟他出任更高的官職。

就在這時,目睹官場汙濁的劉基卻忽然動了棄官的念頭。於是,他辭官返鄉,開始了三年青燈伴讀的生活。帶著現實的困惑,劉基想從書本中尋找到答案。

換了現在的某些官員,好不容易混到副縣長,要讓他辭官回家讀書三年,那估計比判他入獄勞改三年都痛苦。所以,這麼一比較,看得出劉基還是真心想做點實事的。

這期間,劉基有過一次出遊的經曆,除了附近的海寧、蘇州、金陵之外,他還一度到達了正泛濫中的黃河岸邊,並清醒地覺察到了帝國潛藏的危機。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顯然,劉基不是一個袖手空談的腐儒。

這次北上,令劉基感慨甚多,他決定重新步入仕途,擔當起讀書人改造天下的重任。為此,他以詩言誌:“人生惜死非男兒,但有馬革可裹屍。”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出任了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

剛上任不久,他就發現行省監察禦史瀆職,雖然這事不該他管,且對方的品級也比自己高,但以劉基剛直的性格,他還是憤而舉報了那位官員。

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上級不但不追查,反而斥責了劉基越權。改造天下的誌向變成了笑話,劉基因此憤然辭職。

這第二次辭職後,他閑居杭州四年多。眼瞅著大元,已從根子上開始腐爛,劉基的功名自許消褪了好多,甚至有了“清泉素石堪乘興,欲買扁舟過此生”的遁世念頭。

但也就呆在家裏這麼想想而已。畢竟,此時的劉基還年輕,讓他空老於林泉之下,是很不甘心的。更何況置身亂世,想潔身自好又怎麼可能?

當時方國珍部開始為患海上,劉基的四鄉八鄰受害的不少。對於大元的貪官,劉基隻有不滿,但對於義軍,老劉地主階級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切齒痛恨,恨不得生啖其肉。

劉基的願望不久得以實現。江浙行省征辟他為元帥府都事,幫著參與謀劃剿匪大計。老劉一聽,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