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金 牌 招 回(2 / 3)

嶽飛在馬上大聲喚道:“嚴成方,狄雷,樊成聽令。命你三人各領二千鐵騎,齊頭並進。馬不停蹄,前往淮陽馳援,不得有誤。”三人道:“得令。”策馬去。

(9)外景:淮陽城外。A、金將答罕等金將領兵攻城。B、城頭,施全,王貴等在城頭指揮將士用弓弩射敵。金兵有人中箭。C、金兵架雲梯多處攀登,城頭放下滾木,炮石,金兵有人滾下。D、有金兵攀上城頭,王貴領兵上前揮刀亂砍,金兵退下。E、雙方正在攻守關頭,忽聞金兵後麵連連炮響,金兵陣腳大亂。

F、嚴成方領兵從南麵殺入,雙錘揮舞,如入無人之境;

G、狄雷從東南方殺入,長槍如蛟龍下海,所向披糜。

H、樊城從西南方殺入,雙錘似流星追月。

J、攻城金兵急退,

K、王貴等見金兵退下,知道援兵到了,王貴對施全道:“兄弟,你留下守城,我與鄭兄弟出城圍殺金兵。”

L、城門開處,鄭懷在前,王貴在後,領軍殺出,金兵慌忙應戰,死傷大片。

M、金兵腹背受敵,無力抵抗,答罕令軍急退。自己領親兵往東北殺去,眾金兵四處亂竄,死傷眾多。兩軍彙齊,王貴接住三位小將道;“多虧你各位來得神速,不然恐有些麻煩了。”嚴成方道:“小的們奉大元帥令前來,今金兵遁去,我等當回去複命,恕不久留了。”王貴道:“也好,你可報告大元帥,我等在此繳獲敵軍糧草二千餘擔,暫駐如此,等候大元帥將令。”

(10)內景:郾城,嶽飛大堂,門官入報:“稟大元帥,今有河北、山西等地義軍首領十餘人派人送來聯名稟帖,求見大元帥。”嶽飛道;“請他進來。”一年青將領樣人入,見嶽飛下拜道:“大元帥,小的受河北、山西十三路義軍派遣,前來拜見元帥,我等多係大宋散離軍兵,多年來聚居山林,等候王師北伐,早知大元帥乃國之砥柱,久欲投效,奈無機遇,此番聞得大軍連連得勝,盡皆歡欣鼓舞,整備兵馬,隻待大元帥發兵前往,即聯合接應,共滅金兵。並帶來十三山首領聯名簽署稟帖,請大元帥台鑒。”嶽飛大喜,接過稟帖道:“各路首領能忠君愛國,嶽飛十分敬佩。煩請轉知各路首領,隻待朝廷令下,嶽飛率軍北伐之時,當飛檄各路豪傑,同仇敵愾,共雪國恥,到時當與諸君痛飲耳。”對張保:“張保,你代我設酒款待這位豪傑。”張保領來人去。

(11)內景:秦檜內堂,萬俟xie,羅汝楫向秦檜報告道:“太師,我等奉太師鈞諭,下令增收禦敵捐稅,共得黃金十五萬兩,白銀三十萬兩,俱已解抵太師府庫房。”秦檜道:“好,你們辦事得力,我自然會提撥你們,但不知民間有何反應。”二人欲語又停。秦檜道:“但說無妨。”羅汝楫道:“百姓確有些不服,聽說有些人因交不出錢而尋了短見。不過都被衙役平服了。”秦檜道:“沒什麼,你們隻說是抗戰急需,誰反對就是反對抗敵,殺幾個人也無妨。”二人唯唯道:“小人知道。”秦檜又道:“你們還可以向朝廷上折,隻稱軍費太重,百姓不堪重負,請求減免賦稅,顯得你們愛惜百姓,是個好官。”二人會意而笑道:“太師真乃曠世奇才也。”

(12)內景:皇宮內院。秦檜對趙構道:“皇上,此番金邦來使和意甚誠,願以淮河為界,我方歲納白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即可永久休戰,消彌戰禍。”趙構道:“以淮為界倒不甚難,卻還要這麼多銀兩和絹帛,似太苛刻了些。”秦檜道:“臣亦熟思。隻因我邦長年征戰,軍費浩繁,國庫空虛,民窮財盡,近日各地要求減免稅賦的奏折不斷,而地方官為了籌措軍餉,又不得不增加課項,官民爭執日多。若停止征戰,每年可節省軍費數百萬兩,絹數百萬匹,而金邦所索,隻為軍費的一小部份,和議若成,軍隊減員,還可墾荒種田,增加財富,實乃一舉多得之善事耳,皇上不可錯過此大好良機。”趙構沒精打采,打個嗬欠道:“我這裏也收到臨安府請求減免賦稅的奏折。唉,國事艱難哪。好吧,你就酌情去辦吧。”

(13)內景:郾城,嶽飛大堂,一探卒入報:“稟大元帥,臨穎敵軍聞風逃去,羅將軍等未動一兵一卒,收繳敵軍糧草五千餘擔,輜重器械無數,請大元帥示下。”嶽飛道;“你回去稟告羅將軍,可將部份糧食賑濟貧困災民,其餘留作軍用。隊伍原地待命。”

(14)內景:皇宮內院,秦檜對趙構道:“聖上,按宋金雙方和議約定,東路張俊已撤至淮南,韓世忠雖不滿議和,也已撤至楚州。唯嶽飛意甚囂張,仍在揮兵北進。”趙構道:“嶽飛忠心為國,並無過錯啊。”秦檜道:“皇上可記得太祖太上皇祖製,曆來武將兵權在握,須防功高蓋主。這嶽飛、韓世忠的隊伍,早就被稱之為嶽家軍、韓家軍,幾乎把趙宋皇帝都不放在眼裏了。他們的下屬隻知有大元帥,不知有皇上您啦,臣還聽說當年苗傅、劉正彥叛亂時,皇上封牛皋為都督他都不幹,要去跟定嶽飛,他眼中還有皇上吧嗎。”趙構道:“這倒是直得提防。”秦檜進一步陰險道:“皇上,還有那嶽飛口口聲迎還二帝。在他眼中隻有汴京才是京城,二帝才是皇上,二帝回歸固然求之不得,可嶽飛用意何在,皇上可揣摸過麼。”趙構顯出不安道:“好,就依太祖祖製,調他們來京任個閑職吧。二人所部,編製精簡一半,軍人就近墾荒屯田。依此下詔吧。”

(15)外景:陽光燦爛,嶽飛與羅延慶、施全、王貴等眾將在穎城外巡視部隊,神采奕奕,對眾將道:“此次我軍連奪三城,士氣大振,又有河北山西各路義軍來投,正是破敵的大好時機,朝廷若能把握此大好時機,即可唾手燕雲,直搗黃龍府,迎還二帝了。”羅延慶道;“隻須大元帥一聲令下,末將願為先鋒,先奪回東京,再渡黃河,不愁他金兵不敗。”王貴道:“大哥,最好仍然兵分三路,三路先鋒齊頭並進。”嶽飛大笑道:“你也想當先鋒了吧。”王貴道:“自湯懷兄弟去世後,我沒有哪天不想著要為他報仇。我知道,羅兄弟要當先鋒,就是要為楊兄弟報仇。”嶽飛一臉持重道:“弟兄們,個人恩仇固然重要,但比起國恨家之恨,二帝被擄之恥,都應擺在第二位,打敗敵人,收拾河山,湯兄弟和楊兄弟的仇自然也就報了啊。”施全道:“大哥何不趁此大好時機,大舉北伐呢?”嶽飛沉重道:“大軍是進是退,仍需朝廷決斷。最近,朝廷對於是戰是和,情況複雜,你沒看到東部守軍南撤了嗎,隻怕此事有人阻難啊。也罷,待我連夜起草表章,報請朝廷批準,請求出兵北伐,若能收複失地,迎還二帝,到時再與諸位痛飲,盡醉方休吧。”

正大談論之中,忽然一陣風來,烏雲敝日,天色陰沉。一親兵飛馬至,對嶽飛道:“大元帥,今有朝廷信使前來,說有朝廷加急詔令,請大元帥回營。”嶽飛道似覺不祥,片刻道:“好,回營吧。”眾人回。

(16)內景:夜,月色蒙朧,寒風凜冽。嶽飛坐於孤燈下,帳外不時傳來巡邏金鐸之聲。顯出幾分淒慘。嶽飛沉思良久,提筆疾書。

特寫:嶽飛寫字工整清正,可見內容:

臣嶽飛冒昧頓首啟奏於大宋皇帝禦前曰:

驚聞和議已成,臣甚惑不得其解。

陛下久登大寶,社稷有主,四方景仰,江南安定,國力日增。今上下同心,中原河北各地勤王之師日集,企盼王師早日北伐。而我軍已足具伐敵之謀,(以下加畫外音)臣願率所轄之師,定謀於全勝,期收失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顙以稱藩。願陛下體察舉國民心,興兵北伐,(插戰鬥掠影)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國恥可彌,二帝可歸。況今正值將士用命,金兵潰敗之時,朝廷卻以和議由,命臣等率軍南撤,此實乃金人喘息之策,不久即當反複。臣疑此舉非出聖裁,定有奸人作崇。若此,欲安而不得安,士氣民心盡喪,當伐而不舉伐,國運神器難張。祈聖上勿聽妄言,勵精圖治,則國家幸甚,社稷幸甚,臣民幸甚。

伏維聖鑒。願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嶽飛頓首百拜。

(14)內景:嶽飛帥府大堂。嶽飛與眾將議事。嶽飛聲音沉重道:“各位將軍,近日朝廷接連發來詔令,與金兵和議已成,雙方以淮河為界。命我軍撤至朱仙鎮,就近屯田練兵。傳令各路軍兵南撤吧。”牛皋大叫道:“這皇帝真的昏了頭了,聽信奸臣之言,錯過這大好時機,我等何必聽他,隻自打去罷了。”嶽飛道:“不可胡言,我等身為臣子,自當以君命為準,不可亂了章法。”羅延慶道:“臨穎百姓聽說大軍準備南撤,多有人痛哭失聲,很多人寧願隨軍南遷,也不願受金人統治。”嶽飛道:“百姓執意南遷者,我們也不好阻攔,卻要沿途保護,不致遭奸人騷擾。”王貴道:“淮陽一帶也有大批北姓,已經準備南遷,我等派人勸阻無效。”嶽飛長歎一聲道:“作為國之大將,卻不能保土安民,要我等何用啊。”說著眼睛發紅。對眾人揮手道:“散了吧。”眾人靜靜散去。

(15)內景:夜,一場風雨過後,一彎殘月,嶽飛推開窗戶,度步室外過亭。時而望天,時而歎氣。神情悲憤。回屋令親兵舉燭。提筆疾書:

特寫:落筆可見草書:

滿江紅:

(在悲憤激昂的樂聲中)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擄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隨筆插掠影)A、金兵長驅直入;B、平民逃難;C、宋軍抵抗;D、嶽飛領兵殺敵;E、宋軍收複城池,金兵敗退。

嶽飛寫完,意猶未盡,又拿來一張大紙橫鋪,自右至左橫書行草“還我河山”條幅。(影現嶽飛手跡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