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語言研究(3 / 3)

語言現象這一隱含特征並非毫無基礎,它與其顯性特征是連貫的,有其相通之處。語句的字麵意義為其隱含義,即發話人的意圖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意義框架,提供了識別其隱含義的線索;發話人借助於話語所表達的語用含義一般說來是在該意義框架所許可的範圍內,即還是與話語意義有一定關聯。這種關聯需要受話人調用各種知識,付出努力後找到。當我們坐在桌旁吃頓飯,天真地隨口說出,①《Monverreestvide》(我的杯子空了。)②《Lafenêtreestouverte》(窗戶開著。)③《Jenaipasdefourchette》(我沒有叉子。)每次,我們都可見到對方有如下反應:①《Tuassoif?》(你渴了?)②《Astufroid?》(你冷嗎?)③《Tiens,voilà.》(拿著,給你一個。)

四、結語

由此可見,交際過程中對隱含義的識別需要許多因素的參與,語法知識和詞彙知識僅是其中兩個因素。此外,每個參與者所處的特定環境,其特有的背景修養,每位參與者對其他參與者的態度,與他擔任的社會角色、他的身份地位有關的約定俗成的觀念,再加上語言信息中不同成分相關的社會價值觀念,所有這些因素對語言的解釋理解過程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考慮到法語語言現象的這種雙重意義性,因此,我們在交際中,無論是發話人還是受話人,都得從自己與對方的社會實踐經驗出發。作為發話人,得考慮到對方能從你的話裏行間去真正領會你所要表達的含義,作為受話人,要能站在發話人的角度,對語言結構意義過濾,找尋其交際含義。如果發話人的話語與他所處的語言社團所公認的歸約(如一個詞的基本意義或比喻義)之間毫無聯係可尋,那麼他的話語就沒人能聽懂,更不用說推理出任何隱含義,這樣的言語行為就隻可能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1]Charaudeau,Patrick.LangageetDiscours:élémentdesémiolinguistique.Paris,Hachette,1983

[2]P.Lerat,Sémantiquedescriptive.HachetteUniversité,1975

[3]PolizetetMcGroartycitéparD.Gaonach:Théoriedapprentissageetacquisitiondunelangueétrangère.LALHatier.Gretif,1987

[4]樂眉雲.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學觀.外國語.1994(6)

[5]何自然.Grice語用學與關聯理論,載自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6]何自然.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羅治榮: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係講師)從跨文化視角看英漢

動物習語喻義的傳達

汪平李延林一、引言

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人類在與動物共處於地球的漫長歲月中保持著密切聯係,並對它們產生了或喜愛、或厭惡、或恐懼等錯綜複雜的感情,產生了對一般物體不會產生的情感態度,這就形成了許多與動物相關的詞彙。由於各自曆史、文化發展的不同,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及其社會製度也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別,承載的喻義也就會出現差異,並賦予各種動物不同的寓意。

二、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地得到積澱和豐富,有著深厚的內涵。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文化即社會的文化,它始終在影響人的觀念和認識方式,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均要反映到詞彙、語法甚至語境各個層麵上。一個民族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文化的現實。薩王爾(E.Sapair)在《語言論》中說:“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

習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思想用精煉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組固定的語言表達形式。習語有它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烙印,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語義結構和語言魅力,是各族文化的精髓,它像一麵鏡子,清晰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習語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世界觀、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差異使得語言中的動物習語千姿百態,各具特色,表現出迥異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征。

三、影響動物習語喻義的因素

1.地理環境的影響

“任何文化的特點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由於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受自然條件的限製,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經曆也就不同,產生了極具民族文化色彩意義的詞彙,反映了民族的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牛是生產勞動的好幫手,牛與農民朝夕相處,勤勞忠厚,贏得了人們的熱愛和讚譽。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牛是一種力大、性格倔、任勞任怨、敢於奉獻的形象,所以牛的所作所為時常被擬人化,用以形容各式各樣的人,如:“勤勞、體格健壯”“像老黃牛一樣幹活”“他有一股牛勁兒”“牛脾氣”“倔牛”,等等。由於英倫三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漁業較發達,魚類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極為重要,出現了由許多與fish結合而成的習語,如:acoolfish(無恥之徒),adullfish(枯燥無味的人,遲鈍漢),apoorfish(愚蠢的人),drinklikeafish(比喻喝酒喝得很多),abigfishinasmallpond(比喻在小範圍裏的大人物),tohaveotherfishtofry(比喻有其他要事要做),thebestfishswimnearbottom(好魚居深淵),afinekettleoffish(比喻亂七八糟),ashyfish(羞怯的人),to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切莫班門弄斧)。

2.風俗習慣

如前所說,習語與人們的生產活動息息相關,並體現在風俗習慣中,由於每個民族的習俗不同,習語的文化內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現代漢語詞典》對“龍”的解釋:①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能興風降雨;②封建帝王的象征;③活躍,喜慶吉祥,龍鳳呈祥。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在兩種文化中的概念和蘊涵完全不同。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風作浪。龍作為一種正麵形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神聖、完美、至高無上的象征,是華夏民族尊奉的圖騰,傳說中的龍被視為能騰雲駕霧、翻江倒海的神物,成為莊嚴、威猛的王權的象征,是帝王之稱,是傑出人物之喻,中國人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還有“龍驤虎視”“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飛鳳舞”等諸多成語。

然而在英語民族的心目中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猙獰的怪獸,是惡魔的化身。它出自於西方神話中的一種形似鱷魚、鱗爪俱全、看守蘋果園中金蘋果的凶猛動物。“dragon”被用來指“凶暴的人”“嚴厲凶狠的監護人或伴婆”,甚至被用做“凶神惡煞”和“惡魔”的代名詞。要是有人說:“Youarearealdragon!”那可不是在誇你呀!

又如“喜鵲”(magpie)在漢語中是吉祥之鳥,人們把它當作報喜之鳥,“喜鵲報喜”。“喜鵲”一詞的引申義或比喻義在漢語中常與喜事聯係在一起。然而,magpie在英語中卻是一種聲音聒噪的鳥,“magpie”與漢語中的“麻雀”給人的聯想意義是相等的。其引申義則是指專愛收集雜物的人或喋喋不休、令人討厭的人。如詩人Johnclare所言,magpiethatchatted,noomensoblack.(鵲噪為最壞的兆頭)。

3.神話傳說

語言在使用與發展的過程中傳承了許多神話傳說中的詞語。Itrainscatsanddogs.(Itrainsheavily,Itpoursdown,Itrainshard)傾盆大雨,大雨滂沱。據北歐神話傳說,cat是滂沱大雨的象征,因為cat對天氣的反映非常敏感,每當暴風雨來臨時,貓兒就不同尋常地亂蹦亂跳;還傳說,有位神家奧丁(Odin)出門時把狗帶在身邊,當作大風的信號。從而,大風(dog)、大雨(cat)加在一起便是“大雨滂沱”。Phoenix在英語裏是不死的象征,是埃及神話沙漠裏的不死鳥、長生鳥,傳說這種鳥於人間活500年之後就積木自焚,然後又從灰燼中重生。

漢語中的鳳是神話傳說中的四靈之一,百鳥之王。《說文解字》曰:“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鳳能給人帶來吉祥、幸福,又是高貴的象征。

4.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文化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Thedoveofpeace”(和平鴿)源自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決定毀滅人類,留下了諾亞(Noah)、他的家人以及一些動物,包括鴿子。40天後,諾亞放出鴿子察看洪水是否退去,鴿子帶回一條橄欖枝,說明平安的來臨。從此,鴿子和橄欖枝被視為和平的象征。還有castpearlsbeforeswine(《新約·馬太福音》第七章),separatethesheepfromthegoats(《舊約·出埃記》),alittlebirdtoldme(《聖經·傳道書》)等都是來自宗教方麵的習語。中國有佛教文明,但也從他教中吸收了大量的習語,不過涉及動物的少見。

四、英漢動物習語的喻體、喻義對比

1.相同喻體,喻義對等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或多或少存在相似之處,這使人類有著許多共同的生活經驗,從而東方和西方兩種差異較大的文化之間也存在疊蓋的部分,呈現出語言的共性。

不同國家的人民對動物的某些屬性往往有共同的認識,從而產生相似的聯想,人們從動物的基本屬性角度出發使用動物習語時,其喻義是對等的,這些動物習語表現出相似的文化特征。此類動物習語使用了同樣的修辭手法,表現出同樣的文化形象,而且無論是從字麵上還是從聯想意義上來講都表達同樣的意義。比如說,人們常用蜜蜂形容忙碌(asbusyasbee),用蝸牛比喻緩慢(asslowasasnail),用豬比喻肮髒、貪婪(asdirtyandgreedyasapig),有時也用之形容肥胖(asfatasapig),用鸚鵡比喻學舌(toparrotwhatotherpeoplesay),癩蛤蟆形容醜陋(asuglyasatoad),中國文化中有個習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用狐狸比喻狡猾(asslyasafox,aslyoldfox),猴子比喻靈活,用公雞比喻驕傲,用蛇代指陰險、狡詐。以狼表示殘忍凶暴,貪婪成性。這種既形似又意似的動物習語屬文化重合現象。

2.相同喻體,喻義不同

文化有著共性的一麵,也有個性的一麵。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不同認識導致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視角切入點。這些區別是不同的文化氛圍引起的,譬如說,在西方國家狗是受到人們愛護和讚賞的動物,被視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並大加保護與寵愛,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和行為。adogwithtwotails(非常開心);adumbdog(沉默不語的人);ajollydog(快樂的人);atopdog(位高權重者);aseadog(老練的水手);aluckydog(幸運兒);putonthedog(擺架子);letsleepingdoglie(莫惹是生非);bedressedlikeadogsdinner(穿著時髦);agaydog(活潑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這些關於狗的習語反映了狗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含有強烈的貶義,常與卑劣、凶惡的形象聯係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急跳牆”“狗腿子”“狗仗人勢”“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狗血噴頭”“走狗”“狗膽包天”等等。很難想象對一位不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中國人說:“Youareadogwithtwotails.”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聯想意義完全不同,蝙蝠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動物,是醜陋、凶惡的形象。Asbindasabat(有眼無珠),crazyasabat(發癡)。

貓頭鷹(owl)在英語中常常是智慧、聰明的象征(aswiseasanowl),在漢語中則被認為是個不祥之物,由於貓頭鷹是夜間活動,鳴聲淒厲,讓人想起凶兆,人們認為貓頭鷹叫則預示著將要死人,讓人心驚膽戰。這是由於人們對前兆的迷信所造成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蠶(silkworm)在英語文化中隻是一種極為普通的小蟲而已,沒有其他含義,而在中國文化裏,此語卻頌揚了蠶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因為它吃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這一喻義打上了不可磨滅的文化烙印。

3.喻體相異,喻義相同

文化的個性是普遍存在的,貫穿整個民族文化,因此要表達同種喻義,就得選用不同的喻體了。

在中國文化中,虎是森林之王,有許多關於虎的成語:虎踞龍盤、英雄虎膽、虎背熊腰,而在西方文化中“百獸之王”是獅子。老虎、獅子這兩種同樣有著王者風範的動物,在英漢文化背景下都表示:英勇(bravery)、權力(powerfulness)生機(vigor)、果斷(decisiveness)、尊嚴(dignity)。英國人把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regalasalion(獅子般莊嚴);majesticasalion(獅子般雄偉);putonesheadintothelionsmouth(鋌而走險)。12世紀後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膽而被譽為lion。而獅子在中國文化裏,人們沒有那麼多的聯想,獅子隻不過是一種凶猛強大的野獸而已。中文裏的“攔路虎”在英語中則為:alionintheway或alioninthepath。

在英文中:“ass”表示愚蠢,anass(愚蠢的人);makeanassofoneself(出醜);Heisasillyassforhebelieveseverythingheistold.(他真蠢,他相信別人說的一切。)在中國文化中,熊被認為是思維反應慢、行為笨拙的動物,人們用熊來表達愚笨,甚至是無用、無能。“你真熊”意思是說,“你真蠢”“瞧你這熊樣!”意思是說:“你真沒用,真窩囊。”

五、結語

以上通過對中英動物習語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了嚐試性的探討、比較,由此可見英漢語中動物習語喻義既有對等義又有較大差異,這不隻是單一的語言現象,還是屬於社會文化現象,突顯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個性,因此我們要從跨文化角度來把握,即不僅要注重文化的共性,還要注重其個性,將兩者辯證地結合,以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汪平: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李延林: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外語部教授)淺談身勢語

張鏇一、引言

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溝通情感的兩種重要的交際手段。也就是說,人類進行交際的工具除了語言之外,還有非語言符號。語言交際是指通過有聲語言進行的交流;而非語言交際指的是一套與有聲語言和書麵文字平行的符號係統。無論是語言交際還是非語言交際,都屬於符號交際。

身勢語即體態語,又稱“身體語言”,是由人體發出的具有表情達意功能的一套圖像性符號,是一種非文字語言的信息傳遞手段。從符號學的角度看,身勢語屬於非語言交際範疇。有的研究者認為,非語言交際的方式通常可以分成三種類型:(1)無聲的動姿——點頭、搖頭、揮手、擺手等。(2)無聲的靜姿——隨身物品、裝束打扮以及如“呆若木雞”等靜態描寫的身勢語,這類詞語常常能表達很多意思。(3)類語言——人發出的,不分音節、且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如:各種笑聲、歎息、呻吟等。

大多數研究交際的專家認為,在麵對麵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隻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研究表明,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語言隻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麵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60%。這些數據表明,大量的信息是由非語言手段來傳遞的。可見作為非語言手段存在的身勢語在交際中的作用的確值得我們重視。現在身勢語已被廣泛地運用到醫學、心理學、美學、人類學、行為學等許多學科。

二、身勢語在話語中的作用

身勢語可以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即通過體態動作來傳達一定的會話含意。作為形象思維的工具之一,身勢語以其鮮明、感情色彩濃鬱等特點為作家所青睞;作為輔助性的交際工具,身勢語以表達情感信息為主(傅昌萍,2003:44)。下麵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身勢語在確立話語意義中的作用:

1.明確所指

在具體的會話中,我們可以通過身勢語來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所指對象。例如:

例1:A:Thatismysister.(pointingtothegirlwhoisreadingabook)

B:Sheissobeautiful.

例2:“看見我的大衣放哪兒了嗎?”

“呶,不就掛在那邊衣架上嗎?”(說著朝不遠處的一個紅色衣架望了一眼,有點不耐煩)

例3:曾思懿:(對愫方指著瑞貞)您啾,有這種傻人不?知道了也看見了,(忽然轉身對瑞貞)那你為什麼不趕緊回來看著他?(曹禺:《北京人》)

從這三個例子中我們能夠弄清楚說話人所指的是whichgirl,哪個衣架,“您”和“你”又分別指哪位,完全是通過說話人用手、目光以及體位變化等身勢語的幫助來實現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身勢語,我們就很有可能不知所雲。正是這些身勢動作將話語與其所指的對象聯係起來,語言符號的指稱意義才得以實現。

2.加以強調或補充說明

我們一起先看看下麵的例子:

例4:“今年的收成不錯吧?”

“還行。每畝都有六百多斤!”說著伸出右手的拇指和小指(做了個“六”的姿勢)比劃了兩下。

例5:“你能借我一根這麼長的繩子嗎?”小雨邊說邊用兩手比了比繩子的長度。

例6:魯侍萍:……我們明天一定走,離開這兒。

魯四鳳:(立起)明天就走?

例4中的言語“六百多斤”足以清楚地表達說話者的意思,但“伸出右手的拇指和小指比劃了兩下”這個動作的強調則讓我們更能體會到說話者豐收後的喜悅之情,可謂溢於言表。例5若沒有用兩手比劃繩子長度這一動作的補充說明,聽話者也就不會明白他到底要多長的繩子。例6中四鳳聽母親說明天要走之後,內心的不情願不僅從其重複母親的意思“明天就走?”這句話得以體現,而且“立起”這個動作更是將她當時的吃驚和頗感突然刻畫得淋漓盡致。可見在交際中,身勢語不僅能表達語言不能承載的說話人的態度與情感等語意附加成分,顯示語言的具體內容,而且能夠對信息加以強化,起到加強和補充說明的作用。運用到文學作品中則更能使讀者對所刻畫事物的印象更加深刻。

3.對話語意義的否定

在具體的會話中,我們很容易碰到說話者“言”“行”不一的時候,也就是說話人“這樣說”卻“那樣做”。這種情況下,說話者通常的用意就在於用身勢語來否定他向聽話人發出的語言信息,並希望聽話人也能意識到此時隻有與話語內容相悖的身勢語的含意才是其真正想要表達的含意。例如:

例7:蘇菲(故作嬌嗔):還敢強嘴。

彭方:我不是說過我不講了嗎?

蘇菲(一個媚眼):德行!(夏衍等:《戲劇春秋》)

例8:“你這個死鬼,知道回來?不怕餓死你!”二嫂一邊埋怨著一邊急忙從鍋裏端出熱騰騰的飯菜,放到餓壞了的二哥麵前。

例9:JacobRespect?(Spits)Respect!Fortheneighborsopinion!(Odets,A.SAct1)

以上例7、例8兩例中的“德行”“死鬼”“不怕餓死你”等詞表麵上是罵人的,但伴隨著“一個媚眼”“急忙端出”兩個動作的出現卻又都成了親熱的表示了。例9中“respect”原表示尊敬,因為“吐口水”而表達出說話人的鄙夷態度,與原意完全相反。

4.完全替代話語

在很多特殊場合,說話人在交際過程中有時故意將未說完的話語就此打住,而以身勢語來取而代之。這種做法可以使聽話人通過說話人說話方式的改變來琢磨說話人的意圖,而這又正好是說話人改用身勢語的用心所在。有時,說話人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甚至一言不發,完全用身勢語來說話。這種非言語交際手段若能恰當使用,往往會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三、身勢語與文化差異

身勢語是一種文化載體,其主要特征是社會性、民族性。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間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往來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勢在必行,非語言交際的應用範圍隨之越來越廣。而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手段,身勢語的獨立性和實用價值在很多特定場合也日益突顯。身勢語的信息傳遞與自然語言的信息傳遞一樣,也是一個從編碼到解碼的過程,包含著各種文化因素。身勢語的差異歸根結底是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正確對待並尊重其他文化的表達方式。

同一種行為的身勢語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會傳遞不同的意思。點頭這個動作在中國表示讚揚、同意,搖頭表示失望、反對;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點頭則表示不同意,向左搖頭表示尊重、讚同或認可。在美國,手心朝上一般表示招呼別人過來;而在菲律賓、朝鮮、拉丁美洲一些地區,這一手勢被認為是粗魯的舉止;有些國家招呼動物時才手心朝上。目不轉睛地看在中國表示好奇或驚訝;在美國會被認為是不禮貌,使人發窘、不自在。

同一種身勢語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也會因客觀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意。由於地區不同,在中國南部地區,突然伸一下舌頭表示處境窘迫或自責;在西藏,伸舌頭表示對人禮貌與敬重。由於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同,勾肩搭背挽著胳膊,在中國,男女之間表示戀人,同性之間表示親密友好,子女與父母或長輩與晚輩間則表示親密之情或晚輩對長輩的關心、幫助或尊敬。這種情形大多是由身勢語的社會性決定的。

另外,很多身勢語是某些民族或國家獨有的。比如,表示“吃飽”時,俄羅斯人習慣在自己的喉嚨部位比劃一下,而我們漢族人則更多的喜歡用手輕拍自己的胃部或肚皮;用大拇指頂著鼻尖,其他四指彎著一起動,這是美國人表示挑戰和蔑視的獨有的手勢;往左肩後吐唾沫是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身勢動作,這一身勢語起初隻是一種驅魔的迷信表達方式,後來為俄羅斯人所沿用;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常用兩隻手遞(即使可以用一隻手拿起的)東西給客人以表示尊敬。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身勢語的初步探討,我們對身勢語及其在會話中的作用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各國身勢語的差異主要源自各國之間文化的差異。為了幫助對外交往人士和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和外語學習中排除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的幹擾,我們還必須加強對身勢語的深入研究,這對我們順利、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曹合建、林汝昌.體勢語在確立話語意義中的作用及其類別劃分[J].現代外語,1993(4)

[2]程千山.身勢語與會話含意[J].外語學刊,2002(2)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傅昌萍.文學作品中的非語言符號“體態語”例析——解讀蓋拉辛[J].外語研究,2003(3)

[5]方夢之.譯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羅選民,佘協斌.外語·翻譯·文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7]張治英.英漢身勢語的語用特征及文化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8]張治英,曹誌希.身勢語在文學作品中的話語功能及翻譯[J].外語學刊,2007(1)

(張鏇: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