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提出的“化境”說把我國翻譯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峰。“從要求和難度上來說,‘化境’比‘神似’更進一步,更高一層”(羅新璋,1984:14)。就辭源而言,“化境”本是佛家用語。《華嚴經疏六》曰:“十方國土,是佛化境”(劉宓慶,2005:75),喻指藝術造詣達到得心應手、自然精妙的境界。“境”不是客觀景物和環境,意即“是空非實”,是佛家頓悟的標誌。錢鍾書受這些淵源的影響而得出“化境”說,來描述翻譯的最高目標和境界。錢鍾書以“實”托舉“虛”,通過對生鮮現世的描寫,托出對精神境界那個難以言說的冥冥狀況的體悟,這是中國傳統美學精到的方法論,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劉宓慶,2005:76)。
三、中國譯論的美學特征
概覽我國曆代翻譯文論之後,我們不但了解到我國翻譯理論與傳統美學之間的深厚淵源,同時也不難體會到,正是由於這種淵源使得我國翻譯理論具備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美學特征。
1.綜合感悟之美
中國傳統哲學重實踐經驗,喜歡借助感悟,直接而感性地對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的抽象性特征進行綜合把握。受傳統哲學影響,我國翻譯理論多是翻譯家們從事翻譯實踐之餘的綜合性感悟。從文化心理的思維模式來看,中國傳統譯論呈現出不是對客體的反映,而是對客體的評價;不是給美和翻譯藝術的屬性以客觀的美學解釋,而是給以主觀的美學規範,從而表現出重價值、輕事實,以價值判斷統攝事實判斷的特征(張柏然,1997:25~29)。例如,嚴複在其譯作《天演論》卷首的《譯例言》中指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轉引自陳福康,2000:106)。由此我們可以得出100多年來被國人奉為經典的“信,達,雅”實際上是嚴複對翻譯作出的綜合性感悟。“信,達,雅”三字翻譯論並不是對單個詞組、單個句子或者單個篇章提出的要求,而是對整個翻譯工作過程提出的綜合的感悟和評價。此外,傅雷的“神似”論是他對數十年翻譯工作的心得和對林語堂、朱生豪翻譯觀的綜合,外加將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移花接木到譯學而得出的感悟。此外我們從矛盾的“神韻”論,郭沫若“風韻譯”,朱生豪的“神味”和“神韻”,金嶽霖的“譯味”及錢鍾書的“化境”說當中也不難感受到其中強烈的綜合感悟之美。
2.中和之美
在中國人的美學觀點中“中和”之美是最高形式,人們認為“過猶不及”。儒家講究中庸,意思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禮記·中庸》,十三經注疏本)。幾千年的儒學統治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儒學氣質,熏陶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這使得儒學文化成為中國人血液中的一部分,對我國傳統譯論也影響深遠。例如,我國的漢代佛經翻譯就開始了翻譯理論的文派和質派之爭,但在實踐中文質兩派卻經常違背自己的主張。後來,以東晉高僧慧遠為代表的“厥中”派(持折中觀點)的出現使“文質”之爭告一段落,其譯文卻更為世人所接受。千百年來文與質的調和統一論最終成了中國譯論的主流。另外,傅雷的“神似”論也並非極端地隻重“神似”而輕“形似”,他在《致林以亮書》中提到“我並不說原文的句法可以絕對不管,在最大限度內我們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轉引自陳福康,2000:392)因為“神”最終還是要通過“言”來實現,隻有透過“形”,即語言文字,我們才能體會到譯文對原文中“神”的再現。這便是傅雷翻譯理論的中和之美。總之,我國翻譯理論研究中有著富於辯證思維的中和美特征。
3.含蓄之美
國人為人處事講究含蓄,“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吟詩作賦也要求“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夫之《薑齋詩話》);孔老夫子也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受中國人含蓄美學觀的影響,我國傳統譯論命題大多簡潔而含蓄,例如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論和錢鍾書的“化境”說這兩條精辟的譯論命題,均為寥寥幾字,卻內涵豐富,延展性極大,而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神似”“形似”“化境”這三個概念真是言語簡練含蓄,卻蘊意無窮。一方麵,它給人諸多啟示,“神”既可指“精神”,也可指“神韻”“神氣”等;“形”可以兼指“形式”“內容”“語言”等等;而“化”可指“物化”“化我”以及“物我同化”等等(張柏然,1997:28)。另外我國傳統翻譯理論的主流——文與質的統一調和論中,“文與質”要如何調和,調和到怎樣的程度沒有做出規定,事實上也很難界定,需要譯者自己去揣摩和把握,這也不失為一種含蓄美。“含蓄美”是中國文人十分珍視的“國寶”,中國翻譯工作者似乎很擅長體會隱藏在這些“含蓄”的翻譯理論中的奧妙,並把這些奧妙運用到翻譯實踐之中。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作為我國傳統文論和美學的支流,中國翻譯理論與美學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美學對中國譯論發展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講求綜合感悟、中和與含蓄之美是中國人曆來重視的審美要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翻譯美學特征,它們曾經指導過眾多著名翻譯家,如古代佛經翻譯大師玄奘,近現代翻譯家嚴複,現當代的翻譯家傅雷、錢鍾書等。譯家們的成功再次向我們證明,從美學視角研究翻譯不僅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美學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在翻譯研究中即可表現為翻譯美學的中國特色。對於這一美學傳統,我國古代直至現當代的文學批評向來重視,曆代翻譯理論研究也非常重視。在今後的翻譯研究工作中,我們依然應當重視。
此外,東、西方翻譯理論受各自的語言文化背景影響,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和區域特色,從美學角度看則表現為不同的審美需求。辯證地看,我們在吸收借鑒西方翻譯傳統時,應該看到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然語言文化存在客觀的異質性,我們就不能誇大國外理論的普遍適應性,而忽視本國翻譯研究的傳統與特色。張柏然先生說得好,全球化不等於西方化,學習西方無可厚非,但學習西方文化不等於放棄本土立場。惟有立足本體,將自身傳統與精髓發揚光大,才可能建立我們自己的翻譯理論體係,與西方譯界平等地進行對話。而美學視角是我們立足本體,弘揚我國譯學傳統,進行翻譯研究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羅新璋.我國自成體係的翻譯理論.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5]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6]毛榮貴.翻譯教學呼喚美育[J].中國翻譯.2003(1):71~75
[7]譚載喜.中西譯論的相似性[J].中國翻譯.1999(6):25~28
[8]譚載喜.中西譯論的相異性[J].中國翻譯.2000(1):15~21
[9]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曾利沙.論《翻譯美學》的理論與方法論特征:從審美意識看文學翻譯的譯者主體性[J].上海翻譯.2006(3):7~11
[11]張柏然.我國傳統譯論的美學辨[J].現代外語.1997(2):25~29
[12]張柏然.翻譯本體論的斷想[J].外語和外語教學.1998(4):46~49
(朱鳳君: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徐遠喜: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副教授)幽默語言的幽默翻譯
劉淑香一、引言
幽默是一種美的情感信息,它不僅代表了藝術,而且還代表了美學和生活中的哲理,幽默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學,在翻譯時,譯者必須注意英漢兩種文化傳統的差異,再現原文的此類語域特征。幽默的形式千變萬化,就語言文字而言,幽默可以分為俏皮話、格言、警句、雙關語、軼事、荒誕故事等等。幽默的語言使人發笑,具有趣味性,翻譯英語幽默實非難事,也非易事。由於中英修辭方法不同,有關文化背景、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等不一樣,有些幽默語使英美人笑得前仰後合,翻譯成漢語時卻未必能取得如此效果。
二、幽默語言的文化內涵和特點
幽默語言來源於英文單詞“Humor”一詞,總體上我們把所有逗樂的話都稱作幽默。幽默往往與社會觀念、意識形態、政治製度、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關係密切。幽默的特點是運用詼諧風趣的語言,委婉而含蓄的表達方式,暗示說話人的思想和傾向,以造成一種情趣、一種氛圍,從而使聽者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產生聯想和推斷,領悟其中的含義。但幽默又不同於滑稽、笑話,它是智慧的體現,是訴諸理智,富有意味的玩笑,這些都體現在幽默語言的兩個特點:幽默語言的含蓄性和民族性。
語言幽默是通過口頭或書麵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別是借助於某些特定的語言手段來製造笑話,從而獲取一種幽默效果。林語堂曾說的“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說的就是幽默的含蓄性。因此,我們在翻譯這種含蓄性的幽默語言時,不但要對原作的語言與文化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深刻理解原作所蘊含的幽默味,還要有很好的駕馭本族語言的能力,從而含蓄地譯出幽默語言的可笑性出來。
由於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與欣賞習慣,其幽默感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幽默語言具有民族性的特點。正因為幽默具有民族性,所以中國的幽默文學與外國的幽默文學也就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格。語言的幽默是靠特定的語言手段來製造幽默的,一旦這種語言手段涉及本民族所獨具的語言規律時,這種情況下就很難把幽默語言所具有的民族性翻譯出來。
三、幽默語言的類型
幽默研究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多是從文學、藝術、社會學、邏輯學、語言學等不同角度來探討幽默的。幽默語言,從其社會功能來看,它主要是能引人發笑,產生樂趣;從其語言特征來看,它主要是能使語言更具生動性和形象化。幽默語言之所以具有幽默的效果,除了內容等方麵的原因外,還在於它借助了一定的修辭手法。本文從英語修辭格方麵來對幽默語言進行劃分︰如雙關、反語和誇張等等,利用這些修辭技巧,創造出幽默風趣的喜劇效果。
例1:Ifwedonthangtogether,weshouldmostassuredlyhangseparately.
例2:Thedentisttalktothepatient:“Openyourmouthandshutup.”
例1中,前麵一個hang意為“掛”,象征著“團結一致”,後麵一個hang則象征著“被絞死”。在例2中,從字麵上來看,openyourmouth和openyourmouthandshutup互相矛盾,但shutup還有另一個意思:talknomore。這裏牙醫巧妙地利用了雙關語的幽默指責了喋喋不休的病人。再如:
例3:—“Doyoueverdrawpicturesinthenude?”
—“No,Iusuallywearajacket.”
例3中,問者的意思是“你畫過裸體畫嗎”,而答者則將問句理解為你曾光著身子畫過畫嗎?這裏語義雙關產生的原因是inthenude在句中可理解為不同的語法功能,即作定語或方式狀語。
例4:Wearelucky.ItstheothersideonthethirteenthofDecember.Thatmakesusfeelrealgood
數字13在國外人的觀念裏顯然是個(unlucky)不吉利的數字,因此實際上他們並不感到幸運(lucky)。而這一天,他們在太平洋的彼岸城市登陸,打一場他們都不願意的戰爭,所以他們應該是情緒低落,心情不佳,而不是好極了。這裏的lucky和good就是一種反語。通過這種反語來傳達一種幽默的效果。
例5:Myleftlegweighsthreetons.
從該例句中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誇張的用法,中國人講腿沉重走不動路,說“腿有千斤重”,這裏“腿重三噸”就是采取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來達到語言的幽默性。
以上例句的幽默分別體現在雙關語、反語和誇張這三個修辭格的使用上,分析英語幽默的語言特征,對我們識別幽默和翻譯好幽默語言是大有幫助的。
四、幽默語言的翻譯策略
要想譯好幽默語言,譯者首先應能欣賞語言中的幽默,然後將源語中的幽默移到目的語中去。因此,從事英語幽默翻譯的工作者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中英語言文化素質,對於那些描述情景性的幽默,因其可譯性較強,可采取直譯法,對於難譯性較大的幽默語言可分別采取歸化、功能翻譯和注釋法等。
在幽默語言翻譯中,最好對付的當屬情景類的幽默,此類幽默語句尋常,基本不體現民族特色,它所使用的語言本身並不含幽默因素,但當它被置於一定的語言氛圍之中時,就會產生獨特的幽默魅力,這就可用直譯法。例如:
例6:Adrunkwalksintotheelevator(thereisnoelevatorthere),fallsfivestoriesdownandlandsonthebottom.Lyingthereforafewseconds,heslowlyopenshiseyes,andthensays,“Damned,IsaidUP.”
這一則故事的幽默體現在最後一句“他媽的,我是說往上走。”當讀者在上麵故事中讀到此句時,即忍俊不禁,這個句子之所以詼諧有趣,是因為它嵌在一定的語境中,如其處於孤零零的狀態則毫無幽默可言,一般情況下,這類以情景取勝的幽默就其表層結構而言通常是不體現變異風格或表達技巧的尋常字句,就可用直譯。
例7:HewasonceseenridingonanelephantincompanywithaBaboon,butIthinkitmusthavebeenaBabooraBequm.
譯文1:有一次有人見他在那裏跟一個大狒狒騎在一頭大象上,但是我想,那應當是一個貴人,或是一個公主。
譯文2:有一次有人見他在那裏跟一個馬猴,一塊騎在一頭大象上,不過,據我想,和他在一起的決不是馬猴,而一定是公猴之類,再不就是母猴什麼的。
對照原文,我們不難發現譯文2利用漢語的仿擬手法來處理原文中的仿詞手法,比譯文1更能再現原文的調侃韻味。
翻譯與文化如此的密切相關,那麼我們在翻譯時應該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呢?對此,翻譯界內部產生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那是“異化”與“歸化”,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後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幽默不但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還是一種心理現象,同樣的一個笑話,有些人聽了感到很好笑,而另一些人可能一點也笑不出來,這是因為不同民族表達與欣賞幽默的習慣不同,當幽默語言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時,為了駕馭原文幽默中的文化成分,再現其諧趣,這時就可采用歸化的譯法,以“傳真”原文。例如:
例8:AfamedChinesediplomatattendedagalareceptioninWashingtonintheearlypartoftheday.Asenateladytryingtostartapoliteconversation,asked,“Dr.Wang,what‘neseareyou?Chinese?Japanese,orJavanese?”“Chinese,”hereplied,“andyou,madam?What‘kee’areyou?Monkey,donkeyorYankee?”
一位著名的中國外交官出席了上午早些時候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招待會,一位女議員故作文雅,問道:“王先生,請問你是什麼‘人’?中國人、日本人還是爪哇人?”“中國人”,他回答說,“夫人,你呢?你是什麼‘老’?老猴,老驢還是老美?”
例8中的“nese”和“kee”這種以語音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身份出現的語言現象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一般很難譯成漢語,在譯文中,譯者將“nese”處理為“人”,將“kee(key)處理為“老”,顯然是采用了歸化,譯文照顧了中國人的口味,使讀者體會到了濃鬱的幽默情調。
由於某些幽默語言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與之吻合或對應的語段將原文中的幽默保留下來,於是我們翻譯時就可采用加注釋的辦法來翻譯。例如:
例9:AdeadleaffellinSoapslap.ThatwasJackFrostscard.(TheCopandtheAnthem)
一片枯葉飄落到蘇貝的膝頭,那是傑克·弗羅斯特的名片。(《歐·亨利短篇小說選》,王仲年譯,人民文學出版社:p.31)
從例9中,僅從譯文看O.Henry所表達的幽默絲毫都沒有體現出來,於是王仲年先生隻好在頁底加注:JackFrost,是英文裏對“寒霜”的擬人稱呼。通過注釋,譯文讀者便可知傑克·弗羅斯特的名片在此語境中原來是幽默語言,它提醒了蘇貝寒冬即將來臨,這樣原文的幽默感就表現出來了。
五、結語
翻譯注重的是理解,根據翻譯活動的性質和特點,譯者需要了解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文本中各種形象的意蘊。幽默語言的翻譯是很難,因為它所反映的內容是與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曆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在翻譯時必須很好地把握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心理,還要周全地分析和準確地判斷他們的價值觀念、文化取向和審美習俗等各個方麵。在此基礎上,提供機智、善意的語言風格和各種可能的修辭手段,通過巧妙和不同情理的現象,有效地傳遞原文的幽默效果。這樣,幽默語言的魅力就會在不同的語言中都能得到對等的再現。
參考文獻
[1]陳宏薇主編.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8
[2]何高大編.英語幽默故事欣賞[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3]毛榮貴著.翻譯美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楊自儉主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馮翠華著.英語修辭格.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6]張伯香.英語幽默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7]巴斯奈特(Bassnett,S),勒菲弗爾(Lefever,A)著.文化構建:文學翻譯論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88
(劉淑香: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