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程序的內容(3 / 3)

3.第三階段(亞慢性毒性試驗和代謝試驗)

了解較長期反複接觸受試化合物後對動物的毒作用性質和靶器官,評估對人體健康可能引起的潛在危害,確定最大無作用劑量的估計值,並為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1)亞慢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實驗動物較長時間連續接觸較大劑量外來化合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包括90d亞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畸試驗、繁殖試驗,可采用同批染毒分批觀察,也可根據受試化合物的性質進行其中某一項試驗。

(2)代謝試驗(毒物動力學實驗)代謝試驗是利用數學方法研究外來化合物進入機體的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和過程。目的是了解化合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有無蓄積性及在主要器官和組織中的分布。

4.第四階段(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

本階段試驗包括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這些試驗所需時間周期長,可以考慮二者結合進行。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實驗動物長期反複接觸低劑量的外來化合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本階段試驗目的是預測長期接觸可能出現的毒作用,尤其是進行性或不可逆性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時為確定最大無作用劑量和判斷化合物能否應用於實際提供依據。

5.人群接觸資料

人群接觸資料是受試化合物對人體毒作用和致癌危險性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在化合物安全性評價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些資料的來源有不同的方式,皮膚刺激試驗的數據來自於誌願者外,人體中毒劑量和效應的材料來自於中毒事故的調查與記載可提供,另外一些資料來自於人群流行病學調查,這為安全性再評價提供了更加寶貴的資料。需注意的是應將人群接觸資料因素分析與實驗資料綜合起來進行評價。

(三)安全性評價中需注意的問題

影響毒性鑒定和安全性評價的因素很多,進行安全性評價時需要考慮多方麵因素並消除相應的幹擾,盡可能科學、公正地做出評價結論。

1.實驗設計的科學性

化合物安全性評價將毒理學知識應用於衛生科學,是科學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對待,必須根據受試化合物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的相關資料,講求實效地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

2.試驗方法的標準化

毒理學試驗方法和操作技術的標準化是實現國際規範和實驗室間數據比較的基礎。化合物安全性評價結果是否可靠,取決於毒理學實驗的科學性,它決定了對實驗數據的科學分析和判斷。如何進行毒理學科學的測試與研究,要求有嚴格的規範操作與評價標準。這些規範與基準必須既符合毒理科學的原理,又是良好的毒理與衛生科學研究實踐的總結。因此毒理學評價中各項試驗方法力求標準化、規範化,並應有質量控製。現行有代表性的實驗設計與操作規程是良好實驗室規範(GLP)和標準操作程序。

3.熟悉毒理學試驗方法的特點

對毒理學實驗不僅要明確每項試驗的目的,還應該了解試驗的局限性或難以說明的問題,以便為安全性評價做出一個比較恰當的結論。

4.評價結論的高度綜合性

在考慮安全性評價結論時,對受試化合物的取舍或是否同意使用,不僅要根據毒理學試驗的數據和結果,而且還應同時進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析,並考慮其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影響,充分權衡利弊,做出合理的評價,提出禁用、限用或安全接觸和使用的條件以及預防對策的建議,為政府管理部門的最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毒理學安全性評價時,需根據受試物質的種類來選擇相應的程序,不同的化合物質所選擇的程序不同,一般根據化合物質的種類和用途來選擇國家標準、部委和各級政府發布的法規、規定和行業規範中相應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