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的形成與發展(2 / 2)

為保證食品安全,人類在食品汙染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包括食品汙染物的種類、來源、性質、危害風險調查、含量水平的檢測、預防措施以及監督管理措施等。這一時期,由於現代食品的出現和環境汙染的日趨嚴重,發生或發現了各種來源不同、種類各異的食品汙染因素,如黃曲黴毒素、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酵米麵黃杆菌等幾種食物中毒病原菌;化學農藥廣泛應用所造成的汙染、殘留;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蛋白質熱聚產物等多種汙染食品的誘變物和致癌物;食品包裝材料中的汙染物,如有毒金屬和塑料、橡膠、塗料等高分子物質的單體及加工中所用的助劑;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過程中也陸續發現一些毒性可疑及有害禁用的品種。另一類食品汙染因素是食品的放射性汙染。對這些汙染因素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它們在食品中含量水平的檢測,製定有害化學物質在食品中的殘留限量、食品添加劑的人體每日容許攝入量、人群可接受危險水平(acceptable risk level)、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度和食品衛生標準等一係列食品衛生技術規範,使食品衛生學的理論與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隨著對食品衛生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對食品衛生認識的不斷深入,食品安全、衛生與質量的控製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進步,食品的良好操作規範(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OP)、食品危害分析和關鍵控製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特別是HACCP成為食品安全生產中的有利控製手段。

在我國,新中國成立前由於食品的匱乏,食品衛生很難得到保證。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糧食的統購統銷,並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才使食品衛生能夠得以實現。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先後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範、程序、規程、條例和規定等單項法規100多個,食品衛生標準近500個,以及一係列與之配套的地方法規。特別是1995年我國正式製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2009年正式製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後,進一步形成了較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係和食品安全監督體係,從而使我國的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依法行政的新的曆史時期。近年來,引進推廣的ISO22000認證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製點(HACCP)管理係統,也必將促進食品安全和質量保證,使食品衛生的管理從依賴於既成事實的反應,改變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產生食品危害的風險,從而使食品衛生的管理具有可執行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不斷豐富多彩,食品的安全與衛生顯得越來越重要。由於政府監督管理部門、食品企業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食品安全與衛生學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在近二十年內麵臨許多挑戰時得到了長足發展,從而在保障消費者的健康、促進國際食品貿易以及發展國民經濟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