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2 / 3)

[3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食品衛生檢驗方法微生物學部分.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5

[37]大連輕工業學院等八大院校編.食品分析.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

[38]國家商檢局FDAPAM編譯組,FDAPAM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農藥殘留量分析.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39]沈小婉主編.色譜法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0]王秉棟等.動物性食品衛生理化檢驗.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41]李俊鎖等.售藥殘留分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2]王大寧等.農藥殘留檢測與監控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3]唐英章主編.現代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4]吳學霖.農藥中毒.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45]張喬.農藥汙染物殘留分析方法彙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0

[46]汪正範等.色譜定性與定量.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47]吳烈鈞主編.氣相色譜檢測方法.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48]張百臻主編.農藥分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9]吳廣臣主編.食品質量檢測.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6

[50]何家香.原料乳中抗生素殘留的現狀與對策.當代畜禽養殖業,2003(8):53~54

[51]黃曉蓉,鄭晶,李壽等.用微生物方法同時篩檢水產品中的多種抗生素殘留.檢驗檢疫科學.2004,14(6):26~29

[52]張子群.應用酶聯免疫技術檢測動物源性食品中四環素類抗生素殘留的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3):31~32

[53]宮春波,甄宗圓,閆訓友.鮮乳中抗生素的來源及控製.中國乳業,2002(12):33~35

[54]謝繼誌,範立東.液態乳製品科學與技術.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55]張致平,姚天爵.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56]王炳強,張正兢.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8]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三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9]鄔行彥.抗生素生產工藝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4

[60]張文治編著.新編食品微生物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61]黃承鈺主編.醫學營養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2]張曉東主編.畜產品質量安全及其檢測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63]劉豔麗,程安春,汪銘書.黃曲黴毒素及其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黑龍江畜牧獸醫,2006(6):15~17

[64]劉秀梅.加強真菌毒素暴露與控製的研究工作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06,40(5):307~308

[65]孫武長,劉桂華,楊紅,孔翔雲,黃鑫.糧食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汙染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5,21(12):15~32

[66]孫安權,Karo Mikaelian,T.D.Phillips.黴菌毒素研究新進展.飼料與營養,2006,10:40~45

[67]朱力,王恒樑,黃留玉.肉毒毒素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訊,2005,16(2):186~190

[68]何學軍,齊德生.玉米赤黴烯酮的毒性研究進展.中國飼料,200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