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蟲菊酯和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多屬於低毒性和中等毒性,在光和土壤微生物作用下易轉化為極性化合物,不易造成汙染。例如,天然除蟲菊酯在土壤中的殘留期不足一天,擬除蟲菊酯在農業作物中的殘留期為7~30天。擬除蟲菊酯在噴施時與果實、穀物直接接觸,是造成其汙染的主要原因。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進入人體內,因為它們的蓄積性和殘留量低,慢性中毒少見。生產性中毒常發生於田間施藥時個人防護不當,農藥汙染衣物及皮膚而引起。這類農藥對皮膚有刺激和致敏作用,可導致感覺異常(麻木、瘙癢)和遲發性變態反應,中毒表現為神經係統症狀和皮膚刺激症狀。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的中毒症狀為:初期頭疼、頭暈、惡心、乏力、耳鳴、麵部脹麻,後期有劇烈頭痛、視物模糊、入睡困難、噩夢等症狀以及中樞神經係統症狀,自覺四肢乏力、肌束震顫,嚴重者每日發作抽搐多達10~30次,伴意識不清,發作間歇期間神誌朦朧,精神委靡,不思飲食。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藥物,口服中毒者,應及早用2%碳酸氫鈉或清水徹底洗胃。如出現抽搐症狀,可用鎮靜劑及其對症治療。
5、農藥殘留這點事兒
2012年4月11日,綠色和平組織發布報告稱,該組織隨機購買了吳裕泰、張一元、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天福茗茶、日春股份公司、峨眉山竹葉青、禦茶園、海南農墾白沙綠茶等九家公司的18種茶葉。送檢結果顯示,茶葉樣本全部含有農藥殘留,檢出的農藥多達29種,其中超半數樣本被檢測出違法農藥。繼塗藥黃瓜、有毒豇豆、“藥袋”蘋果等事件之後,這一報告再一次把我國食品農藥殘留問題推入消費者的視野。
為了應對人口增長,需要提高單位麵積的糧食產量,這是當今農業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農藥廣泛用於預防、消滅或者控製危害農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和昆蟲生長。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農藥原料達一千多種。我國批準使用的農藥包括兩百多種原料和近千種製劑,每年使用農藥約100萬噸,居世界之首。
農藥在現在農業中的使用有其積極的一麵:據估計,農作物在生長期因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約30%~35%,收獲後損失約10%~20%。如果農藥使用得當,可大幅度減少損失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另外,農藥的使用對於提高綠化效率、減少蟲媒傳染病的發生、改善人類和動物的生活居住環境等方麵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麵,農藥廣泛而大量的使用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使環境質量惡化、破壞生態平衡,也會對人體造成多方麵的危害,比如人直接攝入有農藥殘留的食物和水,飼料被農藥汙染繼而導致肉、蛋、奶的汙染,含農藥的工業廢水汙染江河湖海進而水產品遭到汙染等等。這些年來,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危害嚴重,影響廣泛,嚴重影響了消費者我國食品衛生安全的信心。
農藥殘留說的是由於使用農藥而在食品、農產品和動物飼料中出現特定物質,包括農藥本身的殘留以及被認為具有毒理學意義的農藥衍生物,如農藥轉化物、代謝物、反應產物和雜質的殘留。
檢驗農藥殘留是否超標是檢測其農藥殘留限量值,即按照農業規範使用農藥後,允許其在農產品及食品中殘留的最大濃度。
從食品毒理學檢驗的角度來說,離開劑量談毒性是無意義的。不能說茶葉檢測出來含有農殘,就是不安全的,關鍵要看它是否在標準規定的範圍內。當前,我國的相關標準與國際標準相比,還存在的標準質量不高、滯後的問題。關於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相關標準,以歐盟和日本最為嚴苛,甚至總體上嚴於國際食品法典(CAC)標準。目前歐盟對茶葉進口的農藥殘留標準約有400種,而我國僅有20餘種。2012年綠色和平的報告中采用了歐盟的標準來檢測我國的茶葉。在此次檢測發現的29項農藥中,我國隻對其中5種製定了茶葉上最大農藥殘留限量的標準。
2012年3月1日起,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2)正式實施,新標準是我國監管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唯一強製性國家標準,涉及到的食品種類比原來增加了近三倍,對農藥殘留的限製標準也由原來的837個大幅擴容至2293個。其中,蔬菜水果等鮮食農產品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數量最多。新國標將茶葉定義為飲料類產品,與咖啡、代用茶同屬一類,這表明之後上市銷售的茶葉產品必須符合25項農殘限量。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購買食物的時候可以關注一下生產日期,3月1日及以後生產的農產品和食品必須符合新國標要求。
與獸藥殘留不同,農藥殘留大多數可以通過加工生產和加熱烹調等過程來去除。
食品在貯藏過程中,農藥殘留量會緩慢降低。一些易揮發的農藥如敵敵畏等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其農藥殘留量降低得更快,但也要注意部分表皮殘留的農藥在貯藏過程也有向內部滲透的趨勢。一些易於貯存的蔬果,如冬瓜、土豆、山藥等,可以先放到冰箱裏存放幾天,有助於農殘分解。而不能長期儲存的蔬果,如青菜等,也可以通過認真清洗來降低農藥殘留量。
洗滌可以除去農作物表麵的大部分農藥殘留,而熱水洗、淡鹽水洗、淘米水洗、燙漂等通常能更有效地降低食品中高極性、高水溶性農藥殘留量。比如衝泡茶葉過程中采用“洗茶”和沸水衝泡,將沸水衝注茶葉,將壺中茶與水輕輕搖動數次,立即倒去茶水,這樣的操作可以除去部分易溶於熱水的農殘物和重金屬物質的作用,使原本茶湯中少量溶解的毒性物質得以去除。對於蔬菜和水果,可采用“一洗二泡三燙四棄”的方法。例如一些葉菜類蔬菜,不要切,將外圍的葉片去掉,先用流水衝洗,再放入清水(或淡鹽水)中浸泡十五分鍾左右,後再逐片用流水衝洗。對於草莓、毛桃等外表粗糙的水果,可先不去蒂,用流水不斷衝洗,之後用淡鹽水或淘米水浸泡15分鍾後再用流水衝洗。淡鹽水和淘米水可促進農藥降解,也可以殺滅水果表麵殘留的一些有害微生物。
加工過程一般也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農藥殘留量。穀物碾磨加工去除穀皮後其中大多數農藥殘留可以減少70%~99%。土豆去皮後,非內吸性農藥幾乎可以全部去除,內吸性農藥如甲拌磷、乙拌磷也可分別減少50%和35%。植物油加工過程的精煉工藝尤其是脫臭處理,能不同程度地減少農藥殘留量,如DDT、敵敵畏、馬拉硫磷等農殘量可減少70%以上。果汁中的農藥殘留量一般較低,而帶皮加工的果醬、果脯、幹果、果渣等農藥殘留量較高。生產啤酒的原料大麥、啤酒花等常含有草甘膦、殺螟硫磷等農藥殘留物,但是生產過程中的過濾、稀釋、澄清等工藝可以去除大部分農藥,所以一般啤酒中的農藥殘留量較低。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加工過程也可使農藥濃縮、重新分布或產生毒性更大的毒物。比如,在我國釀酒葡萄主產區,夏秋多雨季節容易導致葡萄真菌病害發生,因此果農普遍使用農藥防治病害。而葡萄酒生產過程無稀釋工藝,農藥殘留量較高,尤其是帶皮發酵的紅葡萄酒。2012年8月,《證券市場周刊》雜誌將國內三家葡萄酒企業的10款產品送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結果顯示,各款葡萄酒均檢出多菌靈或甲霜靈農藥殘留。多菌靈和甲霜靈具有導致肝癌的風險,並且多菌靈為美國禁用的農藥品種。
烹調對農殘的影響與農藥性質、時間、溫度、失水量等有關。蔬菜中的農殘量在烹調後可減少15%~70%。一些綠葉菜如菠菜、茼蒿、小白菜等,還可在烹調前再用熱水燙一下,這種“焯水”操作,不僅可以減少農殘量,還可去除這些蔬菜中的植酸和草酸,利於提高礦物質營養素的吸收。煮飯、烘烤麵製品(如麵包、燒餅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少農藥殘留量。
由於農藥製劑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局限,真正作用於作物上的農藥僅占施用量的10%至30%,其餘20%至30%進入了大氣和水體,50%至60%殘留於土壤中。甲胺磷、呋喃丹類的劇毒農藥殘留在土壤中,60年內都無法降解。常年打藥使得雜草和病蟲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農民就不得不打更多的藥來控製,而雜草和病蟲害的抗藥性就進一步增強,如此形成惡性循環。農業藥劑的濫用帶來了巨大的農產品安全隱患。時不時爆出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蔬菜中毒事件讓人心有餘悸。更讓人擔心的是尚未被發現和認知的危害,如在體內的蓄積,可能導致器官病變,產生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免疫抑製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