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瓦當作偽起於何時?主要有哪些作偽手段?如何鑒別?
中國古代瓦當,以其精美的紋樣和文字組合以及悠久的曆史文化內涵而具有獨特的價值,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自北宋以來,瓦當一直備受學者和藏家的關注。尤其是清朝,一些文人雅士、官宦名流競相搜尋,著書立說,使得瓦當的價值和意義被廣泛認識。隨之,瓦當亦就有了買賣交易的空間,價格不斷升騰。乾隆時期,一件珍稀秦漢文字瓦當值白銀八至十兩。至光緒初年,西安、鹹陽一帶,一麵稀有秦漢文字瓦當值白銀二三十兩,光緒末年高達五十兩。民國初年,北京、西安瓦當交易頗有市場,故珍稀瓦當也有輾轉流失海外者。
瓦當一旦身價騰貴,自然就有人造偽。
清代以來,瓦當作偽之風即頗盛行。清代乾隆年間,有個名叫申兆定的人,仿製漢瓦當名噪一時,受其蒙蔽者甚眾。到了近現代,尤其是近十幾年以來,隨著對外開放形勢的發展,民間收藏、境外人士購置旅遊紀念品等活動頻繁,使瓦當的複製仿造甚至作偽活動隨之盛行起來,一些不具備瓦當知識者由於不識真偽,往往以高價購得偽品,上當吃虧。所以,瓦當的鑒定與辨偽便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些有經驗的學者在這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如著名的文史學者陳直先生一生刻意搜求古瓦,尤擅斷代辨偽,為學界歎服。對於收藏者來說,掌握一些這方麵的常識,是很重要的。
過去的學者和收藏者一般多重文字瓦當而輕圖案瓦當,因文字瓦當多有罕見珍品,並具有書法價值,所以早期的作偽仿製多以文字瓦當為主要對象。而現今市場上的複製、仿製和偽作的對象已經擴大到上自戰國、下至宋元明清的各代瓦當,不僅有文字瓦當,還有各種圖案瓦當。
辨識瓦當的真偽,應了解贗偽的常見方法。瓦當作偽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範模法,即是在瓦當真品上翻範,或據瓦當真品刻範,陰幹或烘幹後刷脫模劑,再將黏土充填範中,入窯焙燒,再噴塗泥漿作舊,即告完成。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瓦當,當麵上的花紋或文字往往與真品很相似,僅憑拓片或照片是難以辨識真偽的,但真瓦當背麵往往有長短不一的筒瓦殘存,在這類假瓦當上卻無以得見,或勉強做出也十分拙劣;其二是改刻法,係以出土的古代瓦當另行改刻。據陳直先生的研究,此法多利用漢代雲紋瓦當改刻成文字瓦當。有兩種作法:其一是磨去瓦當四扇形格中之雲紋,用油灰屈盤成字,附圖所見偽“長樂未央”瓦當,就是利用當心圓內乳釘周圍飾聯珠紋、當麵主區外側飾網格紋的西漢晚期雲紋瓦當改製成文字瓦當的;其二是將雲紋瓦當全麵磨平,再另刻文字。
明白了瓦當贗偽的伎倆,鑒別瓦當真偽也就有了依據。其中,從製作痕跡入手無疑是最為有效的。觀察瓦當的製作痕跡,要特別注意瓦當的背麵。因為古代瓦當背麵往往遺留有切割、輪旋、捏塑、指抹以及與筒瓦接茬等痕跡,而仿造的瓦當多數僅有當麵範而無背範,所做出的瓦當近乎一個圓餅形,當背沒有通常所見的上述製作痕跡,即使是仿出一些製作痕跡,亦顯得做作而不自然。特別是要注意結合當麵的紋飾作綜合判斷,以西漢中期為界,瓦當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在早期的瓦當上出現了西漢中晚期才創造出來的工藝,就應該留心是否有贗偽之嫌了。
關於當麵的製作痕跡,如改刻的瓦當,其無論如何是做不出範模燒製的特征的,還會留下刀刻痕跡。以油灰屈盤成字者,則存在文字附著不牢固等跡象。又由於改刻前要將當麵磨去一層,故其厚度也與古瓦當有差距,較易辨別。此外,出土的瓦當,當麵或套接的筒瓦都會有程度不同的斷殘。由於斷殘之後經過長時期的水土浸蝕,因而斷殘處與瓦體其他部位所形成的土鏽等痕跡是渾然一體的,顯得和諧自然,而仿作的瓦當也可能要故意作出些斷殘,但其斷殘茬口不甚自然。
對瓦當圖案、文字的仿製,可以做到形似,但在神韻上與真品總是有著很微妙的差距,仔細地體察和玩味就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