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食鹽味鹹,能吐中痰[1],心腹卒痛,過多損顏。
詞解:
[1]中痰:胃中宿食、痰涎停積。
釋義:食鹽味鹹,性寒。歸腎、肺、胃、大腸經。能催吐痰涎。用於中焦痰涎、宿食留滯、脘腹脹痛,以及胸中痰癖之心腹猝痛、痰迷癲狂等。過多食用能耗傷氣血、損人容顏。
功效:湧吐,外用解毒。
主治:宿食留滯,脘腹脹痛,心腹猝痛。
配伍應用精要:
食鹽濃湯熱飲探吐,湧吐宿食,治宿食留滯、脘腹脹悶疼痛。
食鹽濃湯熱飲探吐,湧吐痰涎,治痰飲停積、厥氣上衝之頭痛、嘔吐不止。
食鹽炒熱後布包熱熨,溫中止痛,治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淡鹽水嗽口,清火解毒,治咽喉、牙齦腫痛。
淡鹽水洗眼或點眼,清火解毒,治目赤腫痛或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開水溶化服,1~3g;湧吐用,9~18g。
使用注意:消渴、水腫、腹水患者少用或忌用。
來源與品種: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
現代研究:本品主要含氯化鈉,常見的雜質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及不溶物質等,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參與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和胃酸的生成,亦可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