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膝風
屬性:脛細而膝腫是也。為風寒濕三氣。合痹於膝而成。初起。發熱頭痛。宜五積散。痢後變成者亦宜之。若久病。為足三陰虛。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牛膝杜仲防風羌活主之。又治初起外法。用陳年白芥子研末。以薑汁蔥汁調塗一伏時。患處起泡。泡幹脫皮。自愈。
五積散。(四十二)十全大補湯。(十一)又按。鶴膝風多是虛寒。香港腳多是濕熱。一攻一補。治法各判。然香港腳有腎虛氣喘小腹痹者。腎氣丸必不可緩。鶴膝風有赤熱腫者。二妙散桂枝芍藥知母湯。亦所必需。此活法也。
腳氣屬性:腳之腫大是也。東垣雲。南方卑濕。其濕從外以襲入。北方常食膻乳。又飲酒太過。脾胃有傷。不能運化。其濕從中以流下。初起發熱惡寒。似傷寒症。若上氣喘急。及上少腹不仁。恐致攻心不救。若患久不治。即成痼矣。此症名壅疾。不可驟補。
一香港腳腫痛不可忍。宜雞鳴散。(一百零八)香港腳氣喘。少腹不仁。須防其入心。宜後方。香港腳服雞鳴散愈後。亦宜之。用桂附地黃丸。(十五)一兩脛大。為濕香港腳。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緩縱。名幹香港腳。宜四物湯。加牛膝獨活蒼術黃柏木瓜澤瀉肉桂之類。(九)積聚屬性:積者。五髒所生。推之不移。屬陰。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則移。屬陽。當辨其新久虛實而施治。內經雲。大積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此治積聚之法也。
脈宜沉實。忌虛弱。
一積聚新病。審其可用發散者。宜用五積散。(四十二)一積聚新病。審其可用消導攻下者。宜用備急丸。(五十三)平胃散。加入蓄瞿麥炒大麥芽川芎。以上八味。各用五錢。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大黃酒浸二兩。共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送下。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藥須黃昏服。勿食晚飯。大小便見惡物為度。(八十)肝之積在左脅下。名曰肥氣。去蒼術。加柴胡鱉甲青皮莪術。肺之積在右脅下。名曰息賁。加白豆蔻桑白皮鬱金。心之積起臍上。
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去蒼術。加肉桂黃連石菖蒲莪術。脾之積在胃脘。腹大如盤。名曰痞氣。原方不加減。腎之積在臍下。發於小腹。上衝心而痛。名曰奔豚。上方去蒼術大黃陳皮麥芽蓄。加茯苓四兩。肉桂附子當歸吳茱萸各五錢。川楝子李根白皮膈一兩。
淡鹽湯送下。或煉蜜為小丸。吞下四錢更佳。凡熱積。加黃連黃芩。寒積。加薑桂附子。
酒積。加葛根。痰積。加半夏。水積。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積。加桃仁紅花。肉積。加阿魏山楂。果積。加麝香草果。
一久病及虛弱之人。不可徑用前藥。或先服補藥。然後攻之。或攻藥去病之半。而即補之。或服攻藥三日。服補藥一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愈後。必以補藥收功。宜六君子湯。(二)香砂六君子湯。(三)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以上三方。唯臍下動氣。去白術。加肉桂一錢五分。
服攻藥。大下積血。自汗不止。氣弱不能轉動者。宜急進參附湯。若貧者。以當歸補血湯。加附子三錢代之。(一百零五)嘔吐噦呃屬性:聲與物俱出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聲無物為噦。氣自臍下衝逆有聲。聲短而頻。古人名噦又名咳逆為呃。方書命名各異。今從俗本分名。使人易曉。
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吐出色如青菜者。危。
上四症。皆屬氣逆。有統治之法。宜二陳湯。隨症加減。(八十二)如為寒氣所客。脈遲畏寒。加砂仁藿香幹薑如幹嘔吐涎沫。加人參一錢。吳茱萸二錢。
大棗三枚。倍生薑。如食不得入。為火阻於上。加黃連黃芩人參。如為飲食所傷。吞酸噯腐。加蒼術藿香砂仁麥芽山楂。如有聲無物。加生竹茹二錢。人參一錢。旋複花三錢。
代赭石一錢五分。大棗二粒。如吐酸水。加吳茱萸一錢。黃連五分。如脾胃虛弱。運化遲而嘔吐者。加人參白術砂仁木香。如食已即吐。是胃中有熱。食入則兩熱相衝。不得停留而吐。若大便秘結。可加大黃三錢。若寒熱往來。脅痛而嘔者。為少陽症。加人參黃芩各一錢。柴胡三錢。大棗二粒。如驟然發呃者。為胃火上衝。加麥芽石斛麥冬枇杷葉竹茹扁豆各二錢。久病發呃。有脾虛腎虛之分。脾虛者。加參術丁香柿蒂。腎虛者。加參附幹薑沉香巴戟天。此症多死。如吐蟲者。去甘草。加川椒人參吳茱萸黃連川楝子烏梅三粒。粳米一百粒。
五淋癃閉屬性:淋病。小便滴瀝澀痛。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古人分為五種。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勞淋。從勞役而得。氣淋。氣滯不通。臍下悶痛。血淋。瘀血停蓄。莖中割痛。皆為熱結膀胱所致。而治者。卻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雲。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此數語。數百年來注家俱誤。
不知津液為汗之源。膀胱氣化。則能出汗故仲景發汗法。必取之太陽也水道為行水之道。三焦得職。則小水通調。須知外出為膀胱之津液。下出為三焦之水道也。又有清心之法。以心與小腸相表裏也。又有清肝之法。以肝主疏泄也。又有補腎之法。以腎為司水之髒也。治三焦與膀胱之正法。則用五淋散。清心滋腎。則用導赤散。清肝。則用龍膽瀉肝湯之類。至於癃閉症。小便點滴不通。甚則脹悶欲死。其病源亦同前症。而治法更進一步。有用八味丸。
倍桂附。蒸動腎氣以開關者有用滋腎丸。滋陰以化陽者。有用補中益氣湯。服後以手探吐者。
(如滴水之器。閉其上竅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閉。則下竅通矣。)有用五淋散。
加入麻黃杏仁。以取微汗。(麻黃力猛。能通陽氣於至陰之地。下肺氣。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氣下達州都。導水必自高原之義也。)有用人參麻黃各一兩。水煎服者。夏月不敢用麻黃。有用紫蘇防風杏仁各三錢水煎服溫覆取微汗者。有用白菊花根搗爛。以生白酒衝和取汁溫飲者有用水母四兩。薺十四粒。水煎服者。有用皂角蔥頭王不留行各數兩。煎湯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小腹下體。久之熱氣內達。壅滯自開而便通者。務宜審其脈症而施治。不可執一。脈宜浮大。忌細小。
五淋散。(五十通治五淋癃閉。)加減法。氣淋。加荊芥香附生麥芽。血淋。加牛膝桃仁紅花生地。入麝香少許。石淋。送下六一散三錢。膏淋。合萆厘清飲。勞淋。合補中益氣湯。如過服金石藥。
與老人陽已痿。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內敗而為淋。加萆石菖蒲菟絲子以導之。
六一散。(五十二石淋)萆厘清飲。(八十三膏淋)導赤散。(四十九赤淋。)龍膽瀉肝湯。(九十七莖腫莖中痛甚宜之)補中益氣湯。(五氣淋。)六味丸(十四水虛。)八味丸。(十五冷淋。)濟生腎氣丸。(一百零二扶陽以化陰。)滋腎丸。(九十四滋陰以化陽。)四生丸(一百血淋。)百合湯。(九十三氣淋。)續論屬性:三焦包羅髒腑。主氣而即主水。(水由氣化也。)故曰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霧。
氣中有水也。下焦如瀆。水中有氣也。中焦如漚。氣水相函於其中也。凡水道不通。溢於外而為腫。積於中而為脹。淩於肺為咳嘔。流於腸為泄瀉。宜專責之三焦。與他髒無涉。時醫治他髒而幸效。不可援以為例。
遺精屬性:夢而遺者。相火之熾也。宜封髓丹。無夢而遺者。心腎之虛也。宜金鎖固精丸。然肝主疏泄。肝火大盛。宜暫用龍膽瀉肝湯。肝魂不守。宜多服二加龍骨湯。肝熱膽寒。宜溫膽湯。
加人參茯神棗仁蓮肉。精之蓄泄。無非聽命於心。威喜丸。平淡而神奇。四君子湯加遠誌。亦補養得法。徒用補腎及固澀之藥。無益也。然此症。必須清心寡欲。靜養年餘方效。藥石原不足賴。時賢沈錄芊雲。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夢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夢中所見之形。
即肝之魂也。夢中所泄之精。即腎之精也。要之心為君。肝腎為相。未有君火動而相火不隨之者。當先治其心。而後及其餘。宜黃連清心飲。萬用黃連生地甘草當歸人參茯神棗仁遠誌蓮子。按錄芊著有沈氏尊生一書。大抵皆見病治病。不脫江蘇氣習。此一條。用藥雖庸。而立論頗超。故節錄之。
訣雲遺精白濁。當驗於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正傳雲。兩尺洪數必便濁遺精。赤白濁屬性:濁者。小水不清也。方書皆責之腎。今則求之於脾。脾土之濕熱下注。則為濁病。濕勝於熱則白。熱勝於濕則赤。治之之法。不外導其濕熱。濕熱去。則濁者清矣。
醫鑒曰。淋濁之病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女人見之。陰中生瘡大實易愈。細澀則亡。
一濁病初起。宜導其濕熱。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黃柏萆主之。如赤濁。加丹參。(八十三)一濁病稍久。當固其精道。利其水治。宜萆厘清飲(八十三)一內經雲。中氣虛而溺為之變。與濁症不同。宜四君子湯。一補中益氣湯。(五)一命門火衰。氣不攝精。每致敗精為濁。宜桂附八味丸。加菟絲子車前子。以導敗精。
一濁出精竅。與淋出溺竅者不同。病之稍久。宜固腎。不宜利水。此要旨也。
自汗盜汗屬性:傷寒門。以自汗為傷風。盜汗為少陽症。其餘雜病。自汗為陽虛。盜汗為陰虛。然陰陽互為其根。自汗亦有陰虛者。盜汗亦陽虛者。宜辨而治之。
一陽虛自汗。其人常畏寒。宜參附湯。(一百零五)術附湯。(一百零五)附湯。(一百零五)一陰虛盜汗。其人常發熱。宜當歸六黃湯。(六)一陰陽兩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宜歸脾湯。加麥冬五味。(二十)人參養榮湯。(十二)一自汗發熱。為前此傷風醫不得法所致。宜玉屏風散(八十七)怔忡屬性:(驚悸不眠健忘症。治同。)高鼓峰曰。怔忡。血少也。其原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劑歸脾湯。
去木香。加麥冬五味枸杞。吞都氣丸。如怔忡而實。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則加生地黃連川貝之類。以清之。
按一症之治。隻此數語。緣讀書臨症之多。故能片言居要。而胡念齋又補出胃絡不能上通症。脾脈不能入心症。宗氣虛而虛裏穴動症。水氣淩心症。奔豚上乘症。治法不甚相遠。
唯水氣與奔豚。當另法治之。愚謂水氣淩心。輕則用小半夏湯。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安之。再重。則用真武湯。以鎮之。奔豚。則用桂枝湯加桂以泄之。
或黑錫丹。以鎮之。或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緩之。金匱奔湯。亦有意義。烏梅丸亦可借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名都氣丸。(十四)婦人科屬性:婦人之病。與男子同。唯經帶胎前產後。另有方法。一妊婦患傷寒雜病。俱以四物湯為主。無汗。加麻黃細辛。有汗。加桂甘草。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鼻幹不眠。加升麻葛根大黃芒硝幹薑附子。俱可隨症加入。古人六合四物湯。論之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