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子 ① 曰:“其為人也孝 ② 弟 ③ ,而好犯上者,鮮 ④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⑤ 。君子務 ⑥ 本 ⑦ ,本立而道 ⑧ 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⑨ 與 ⑩ !” 字 詞 釋 義
①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史記》中記載,有若比孔子小三十三歲。有的書中說兩人相差四十三歲。孔子的眾多弟子在本書中出現時,一般都直接稱他們的字。隻有“有子”和“曾子”被稱做“子”。所以,北宋的程頤認為《論語》應當是曾參和有若的弟子編撰的。
②孝:順從並盡心奉養父母。
③弟:音tì,是“悌”的通假字。本意是指敬愛兄長,也泛指尊敬長輩、上級。“孝”和“悌”常同時出現,合稱“孝悌”。它是儒家非常重視的道德倫理範疇,被看作是實行“仁道”的根本條件。
④鮮:音xiǎn,少的意思。
⑤未之有也:倒裝句型。在古代漢語中,如果否定句的賓語是代詞,那麼一般放置在動詞的前麵。所以,“未之有也”即為“未有之也”。
⑥務:從事,致力於。
⑦本:本義是指草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莖幹。這裏是引申義,是指事物的主體或根基。
⑧道:本義是供人行走的道路。這裏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道德體係。
⑨為仁之本:此處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古人喜歡用通假字,“仁”是作“人”講。“為仁之本”應是“為人之本”,意思是做人的根本。另一種解釋是,“仁”就是儒家道德規範的最高標準。
⑩與:音yú,通“歟”。在這裏作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感歎的語氣。 點 睛 譯 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遵從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很少見。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做悖逆造反的人,則從來沒有出現過。君子應當致力於基礎的事物,基礎建立了,做人和治理國家的標準就會隨之產生。像上麵說的那樣,孝順父母,遵從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