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麵,以論學和禮儀、道德修養為主。作為第一篇,《學而》開宗明義,強調讀書與做人,強調學以致用,這也表現了孔子教育家與思想家的雙重身份。 1.1
子 ① 曰:“學 ② 而時 ③ 習 ④ 之,不亦說 ⑤ 乎?有朋 ⑥ 自遠方來,不亦樂 ⑦ 乎?人不知 ⑧ 而不慍 ⑨ ,不亦君子 ⑩ 乎?” 字 詞 釋 義
①子:過去泛稱男子,後來變為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
②學:《說文》中把“學”解釋為覺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麵是指學習《詩》《書》《禮》《樂》《易》之類的典籍;另一方麵是指學習六藝之類的實際生活技能。
③時:意為“在合適的時間”或是“時常、經常”。
④習:繁體字寫作“習”,本義是“鳥數飛也”,練習,引申為實踐。
⑤說:高興,開心。是“悅”的通假字。
⑥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寫作“友朋”。“朋”,這裏指的是朋友,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還有人認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
⑦樂:意思與“悅”相同,都是高興的意思。但二者有區別,“悅”多指內在感情,“樂”則通常表露在外麵。
⑧不知:不了解,不知道。
⑨慍:生氣,惱怒。
⑩君子:這裏指的是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 點 睛 譯 文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和技能之後,並能付諸實踐,這不是很開心的事嗎?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彼此之間能相互交流,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嗎?別人不了解,也不怨恨,這難道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