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麵說“久仰”;
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
請人幫忙說“勞駕”;
托人辦事用“拜托”;
請人指點用“賜教”;
讚人見解用“高見”;
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
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
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
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
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
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賠”;
贈送作品用“斧正”。
■古代年齡稱謂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PS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PS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
PS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1、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2、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3、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朋友。
4、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的朋友。
5、刎剄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6、貧賤交——貧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