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野望(上)(3 / 3)

蔣元振便將家人放在離嶺南不遠的潭州供養,然後將薪水寄給他們。可其收入還是不足以使一家子幸福的生活,於是隻好熬自己,啜菽飲水,縫紙為衣。

但他為政簡易,頗得百姓愛戴。嶺南最好的時候還是宋九潘美在嶺南的時候,那時候從南漢**中走出,容易滿足,再加上宋九王明潘美他們精心治理,那時的嶺南百姓是滿滿的幸福。到現在,還有無數百姓想念這幾人,特別是宋九的好。

後來生活提上來,就不那麼容易滿足了,而且也知道宋朝官員也未必都是宋九那樣的官,雖比南漢好,可一樣的良莠不齊,有好官有壞官。難得一個好官,因此白州百姓十分擁護蔣元振。

按照宋朝製度,秩滿了就要遷任了,然而廣南轉運使考慮到沒有適合的官員代替,居然將他強留下來,七八年時間不得代。蔣無振沒有作聲,他家人不樂意了,正好朝廷派了采訪使下去,便對采訪使反映,是不錯,俺家元振做了知州,可白州一個小又窮的地方,收入低啊,俺家元振這麼苦,你們忍心看下去嗎?

還有一個官員員姚益恭,他初為興[***]通判,因作風清廉愛民,朝廷召赴闕轉任,興[***]老幼千餘人遮道,不讓其離開興[***]。姚益恭沒有辦法,隻好在夜裏讓兵卒將城門打開,偷偷離開興[***]。然後到了須城,因為治理得好,衙堂上連鞭撲都沒有動用過,連續三年下來須城大治,結果轉任時又有無數百姓跪求轉運使留下姚益恭。

采訪使將這兩個官員事跡稟報趙匡義,趙匡義在朝會上宣讀這兩個官員事跡,然後詔書賜蔣元振絹三十匹,米五十石,姚思恭絹二十匹,米二十石。

宋九忽然舉起牙笏道:“陛下,臣有罪啊。”

趙匡義莫明其妙。

宋九又說道:“臣估價一匹絹一緡多錢,米雖貴,現在一石也不過四五百文錢。蔣姚清廉能幹如此,臣相信整個大宋幾千名地方官員,能與之相比的不會超過兩百人,但陛下賜蔣元振絹米資不過六十緡錢,姚思恭資四十幾緡錢。然而臣前段時間與家人去順店小敘一頓,便吃掉兩百多緡錢。臣有罪啊。”

大家失笑,趙匡義也啞然失笑,於是改詔,賜蔣元振絹三百匹,米五百石,姚思恭絹二百匹,米二百石,同時遷升兩級職官,以作諸地方官員的榜樣。

宋九這才徐徐退下。

實際他還想說一件事,那就是地方官員的轉遷製,宋朝官員轉遷越來越頻繁,這也是不對的,想要為政出色,最少得呆上三四年時間,如自己在江州,好不容易將諸矛盾問題解決,開始準備治理了,朝廷將自己調到京城。若是再給自己兩年時間治理,那麼自己在江州也會讓百姓愛戴地離開。如此頻繁的調動,不僅朝令夕改,使百姓不能適應,官員為了盡快升遷,也開始做表麵工作,導致各地仁政不能落實下去。

但這是東府的責任,於是宋九沒有說出來。

宋九的做法,終於使他在諸大臣中不是那麼另類。然而不是每一個都象他那樣,趙普下去了,宋琪李昉等老臣也離開了,王沔環顧左右,上麵是呂蒙正,旁邊是辛仲甫,他心中就有想法了,憑什麼呂蒙正能做首相,俺就不能做首相?(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