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高處不勝寒(下)(2 / 3)

或者還有一件事,西夏崛起後,宋朝馬匹來源可憐,隻好大肆買馬,但因為官吏馬虎了事,許多馬還沒有運到各個牧監,就死了。一匹馬從買的時候到運回來,成本十分高昂,甚至有時候能接近一百貫錢。

麵對這種情況,宋朝苦逼了,隻好承包給商人。

現在也能看出來,朝廷利用官府的資源,建設了許多坊場河渡,除非象河洲那種“合資企業”,不然開始時收益都不錯,但往後去漸漸就不行了。在史上隻好等王安石出來解決了。不過現在宋九陸續將這些坊場河渡承包出去。然而到了私人手中呢,馬上就煥發生機。

宋九前年主管三司後,又再度大肆拍賣,甚至有的坊場河渡索姓變成真正的拍賣,非是承包,賣給私人,朝廷不再插足。經過宋九大肆行動,朝廷近半坊場河渡變成了私人經營。

麵對這個結果,不由讓人想想無語。

甚至趙匡義有一次咆哮如雷,朕難道待你們薄嗎?

不過讓宋九拉著他,然後勸說,問題也不僅是官員貪墨,實際貪墨的主體還是各坊場的小吏,不清廉的士大夫與小吏會勾結起來,貪上加貪,清廉的士大夫以錢為阿堵物,不想沾碰,也給了小吏機會。

其次有一些士大夫不用心經營,或者不懂不會經營。

也不完全是士大夫貪墨導致各坊場收益越來越低。

其實這些道理基本都一樣。

因此在史上迫於前線運糧困難,便讓商人運糧於邊塞,然後根據運糧遠近,道路難易給其值,執券到京師,再補償緡錢,或者移文於江淮,給茶鹽鈔,謂之折中。隨後導致茶政鹽政迅速崩潰。不僅如此,一些黑心的商人與官員勾結起來,開始往裏麵摻沙子與黴變陳糧了。本來待遇就差,再吃這個糧食,邊塞將士如何有信心與敵人作戰。於是到了後來,在宋朝傳出一句話,好鐵不做釘,好漢不當兵。

但因為宋九的屯田製,不論在京畿還是在邊塞,都有大量屯田,若非今年旱情嚴重,邊境的軍糧都能勉強持平,即便是今年,糧食差口也不大。因此這個折中存在沒有意義了。

趙匡義說宋九,宋朝久,倒也不算是虛誇。

宋九微微欠身道:“臣那敢。”

但他在心中也叫幸運,幸好自己未貪戀權勢,進入中書,不然這種情況,自己如何應付?

他心中叫幸運,中書苦了,好在趙匡義理解,說道:“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自星文變見以來,久缺雨雪,朕為人之父母,心不遑寧,直以身為犧牲,焚於烈火,亦足以答謝天譴。”

東府幾個大佬麵有懼色。

趙匡義居然想要為火裏跳,自己是東府的宰相,那麼要往哪裏跳?

冬月還不落雨雪,臘月還不落雪雨,田錫終於忍不住了,直接說,此實陰陽不和,調燮倒置,上侵下之職而燭理未盡,下知上之失而規過未能。

不要找原因哪,就是趙普的錯!

趙普布的局效果就出來了,張齊賢、呂蒙正等人對趙普都多少懷著一些感謝的心情。看到奏折,心裏在想,不管怎麼說,趙普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國家多事,又累又懼,導致病重,你雖是一個大嘴巴,但說話得知輕重啊,因此出為知陳州,讓你到地方上反思去吧。

然而朝堂中的大嘴巴不要太多,雖然趙普布了一些局,然而他一生坑的人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