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推薦王化基,趙匡義對王化基稍有一些印象,但禦史中丞不好當的,它是言官之首,因此召見王化基,問以邊事,王化基道:“治天下猶如植樹,所患根本未固,根本固則枝幹不足憂,若朝廷大治,邊鄙何患乎不安。.”
趙匡義以為然。
實際在這一點上宋九與趙普意見差不多,必重內治,必重根本,但區別就是宋九是根本好了,就必須撥出一部分力量解決邊境的問題,趙普根本就根本了,至於邊患,能做縮頭烏龜就做縮頭烏龜吧。
若是沒有宋九出現,趙普在這一年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又將李繼捧放回夏州,結果李繼遷派使來降,諸臣稱賀。然後呢,二人在西北勾結起來,李繼行得到大量喘息發展的寶貴時間,幾年後的李繼遷才真正到了尾大不掉時候。
然後宋朝苦逼了。
這是趙匡義對王化基的審核。
別以為禦史中丞,就可以大嘴巴亂噴了,越是言臣,說話越是要注意。
對王化基與宋九的關係,有的人會猜測,實際知道真相的人並沒有談論。宋九自從進入中書後,就有意淡化了與書院的聯係,王化基為人老成,處事公平,也不會故意巴結宋九。
然而肯定多少對宋九會有些幫助作用。
這就是趙普釋放的善意。
其實到這時候,更多的人都明白了,趙普快不行了,他下去後,宋九將會如曰中天,不收收手,不怕宋九報複他的後代嗎?
外麵許多人在談論這件事。
參謀司第一次開工。
現在人數還不多,曹彬,米信,田重進,劉延翰。
商議的就是河北河東邊防,重心還是在河北,特別是米田劉三人,久在河北,對河北地形熟悉。
今年已在逐步動工,就是挖池塘,至於種植棘刺與灌柳以及蘆葦,要到來年了,宋九說的於邊境建設一些堅固的大堡大砦,今年更不行了,那必須等災害過後,國家財政情況緩上一緩,才能動工。
這個水長城如何挖,這個綠色長城如何建,選擇在哪些地方建大堡砦,也要考慮的,一是這幾位老將的經驗與智慧,二是前線將士反饋的意見,二者結合,最後在西府決議,交給趙匡義拍案,然後頒成詔書,到前線執行。
但是宋九也低估了未來的災情……
長尾巴的彗星走了,旱災則在繼續延續。
這麼長這麼大的旱災在宋朝建國近三十年的史上也極為罕見的。
甚至有人在想,若不是國家前幾年備有大量儲糧,宋九又正無心中為提高糧價,將儲糧與夏稅糧食陸續提前分散到各州府……大家都不由地打了一個冷顫。
趙匡義以歲旱減膳,然後祈求昊天上帝,或者又去拜三清,或者拜如來觀音,反正法門想遍了,老天繼續大太陽明亮動人,一滴淚水也不落。
他隻好將諸相召集,先是看著宋九,感謝地說:“宋卿,久也。”
以前的那些糧食還是那些糧食。
然而一個在春天運,一個在這時候運,則完全是兩樣。
那時候糧食不值錢,貪不貪沒多大意思,這時候運,能運一半到各州府庫裏就算不錯了。
實際上若無宋九的屯田製度,在史上這時候還發生一件事,國家稅糧拚命地往京城運。然而前線軍糧卻十分缺乏,一條途徑,由朝廷將稅糧往前線調,但與調到京城來不同,那是從各個運河河道由船運來的,甚至百姓是徭役,廂兵做押頭纖夫,船舶都可能是官船,因此在賬麵上成本比較低。
可是運到前線不一樣了,漸漸河道變窄,必須改換小船,改換車子,就算是徭役吧,這些廂兵與民夫得在路上吃,得在跑上喝。於是消耗十分可怕,可怕的不是消耗,因為這個消耗不大好統計,給了官吏機會,貪墨嚴重,查都查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