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作用。
不管花多少錢,得說作用,若是作用足夠大,花再多錢也是值得的。廣南有沒有先進的耕種方式,有,廣州一帶,就是廣州一帶,也不是最先進的耕種水利方式,首先沒有象樣的海堤,其次對農業不是太重視,之所以南漢不愁糧食,完全是天氣因素,一年兩熟,一年三熟。最後沒有象樣的水利,包括成熟的圩,圍,堰,陂,梯。但是宋九來到廣南,不但帶來中原最先進的耕作方式,甚至還超前了。
並且與原先的自發不同,它是有意識的引導,以落後地區為中心,漸漸推廣,幾百個中小型農莊,不但前後運作了近九千頃成熟的耕地,交給了當地百姓,同時在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耕作養殖經驗後,請當地百姓參觀,以此來迅速推廣。
其次是錢,想投資就得要錢帛,宋九換了一種方法,利用手中職權,將河洲與中原一些暢銷產品運到廣州港與番商交易,賺了許多差價。這個差價包括宋九家投入的一些錢帛一起砸了下去,這是農場的原始資本,然後利用高價的棉花換回,有沒有賺錢,賺了,可是入不敷出,總體,若是將前期賺的錢扣除,實際是虧了一點。不過這個經驗得到了,推廣的應當是前朝所沒有最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宋九有功勞,掛在河洲上,大家都清楚,包括廣南的百姓。正是因為這幾百個農場的帶動,廣南耕種養殖業幾乎達到明朝中葉的水平。所以百姓感謝宋九,宋九說我沒做什麼,實際真做了不少,包括礦坑的四六分製,廣南沒有實行宋朝的礦坑製度,而是全部交給富戶經營,先期提供一些條件,例如道路,以及一些器械,隨後提供一些定量的火藥,礦主交出產量的四成作為課量,餘下的由自己所得,想賣給朝廷就賣給朝廷,想自己賣隻要不逃稅,聽之!
不是真正的無為,有為,隻是引導,寬民,由是廣南截然不同。
這中間,先進的耕作養殖引導作用功不可沒。但沒有老農,學子知識隻是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學子,老農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子的理論知識開拓了老農的識野,又將這些先進的理論隨著返回,帶到宋朝各地。老農的實踐補充了學子實踐的不足。
然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水土不服,所謂的瘴癘,也就是瘧疾,使許多學子中招,宋九在廣南時陸續送回許多學子,回京後又招回許多學子,但還是有七名學子永遠地倒在廣南。
廣南不變好,他們犧牲也就白犧牲了,廣南幾乎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趙普下台後,這些情況陸續反饋到趙匡胤耳朵裏,趙匡胤痛惜,追贈七名學子官職。並且下了一道詔書,隻要學子在廣南逗留一年以上時間者,又通過書院的畢業考,一律錄取,提為各縣主薄縣尉。多還是南方,不過那是正式的官職了。
實際還有,在北方還有一些農場,第一批由朝廷拍給私人經營,第二批開始,但沒有吃多少苦,隻是書院內的獎勵,例如加學分,給予一些錢帛獎勵,多與宋九家沾上了邊。那不能格外的優賞。
不管以後對趙匡義如何評價,他同樣是一個重視民生的人,因此聞之廣南的學子,十分客氣。(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