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郭成儀(上)(1 / 3)

“不能打,”潘憐兒也說道。

宋九沒有做官了,但沒人會藐視。他在嶺南所做的一切,趙普這一回反過來刻意封殺了消息。不過隨著趙普倒台,嶺南種種傳到中原,何謂良臣,這才是良臣,不是巴蜀,巴蜀隻是逼王全斌不殺人,沒有展現宋九的治理能力。嶺南才是真正良臣的所做所為,有人暗示將宋九譽為唐朝的宋璟,漢朝的黃霸。

宋九前幾年擔任三司判官,有人不大服氣,但若是現在擔任三司副使,不會有一個人說閑話。甚至許多百姓巴不得宋九直接擔任三司使。

這也是一種勢。

宋九呆在家中搞研究,宋家門第並不低,京城許多貴婦人與潘憐兒常來常往,消息十分靈通。

宋朝還未動手打南唐,但宋家提前聽到一些動態。例如江南人樊若冰,傳言舉進士不中第,上書言事,不報,遂謀北歸。先釣魚采石江上,以小舟載絲繩其中,繩頭係南岸,再迅速抵達北岸,以度江之廣狹,數十次往返,得其丈尺之數,於是逃到京城來說有策可取江南。何策外人莫知,趙匡胤聽後命其參加學士院試,賜及第,授舒州團練推官。樊若冰又對趙匡胤說他母親與親屬皆在江南,恐為李煜所害,願迎至治所。趙匡胤即詔李煜護送,李煜聽命。又複召若冰為讚善大夫,且遣使至荊湖,如樊若冰之策,造大艦及黃黑龍船數千艘。

老百姓仍搞不清楚,認為朝廷莫明其妙,不就是用小船量量江麵寬廣,何至於封賞如此之厚,包括潘憐兒。

宋九反問了幾句,若攻南唐,哪裏最重要?

采石磯!

為何要丈量幾十次?

這個潘憐兒就不大懂了,宋九又解釋道,若是僅丈量寬狹,數次足矣,這個丈量除了寬狹外,還有水流湍急,適不適合大舟而過,岸邊深淺,適不適合船隻順利抵達對岸泊下來,兵馬渡江。以及其他種種,裏麵學問大得狠。然後再問,為何要讓他監造大船?

這回潘憐兒與玉蘋都想了出來,那就是他對江船懂。

宋朝在造海船了,朝廷的船不多,倒是諸衙內前後打造了九十多艘船,下水的就有七十多艘。論船舶技術,仍是泉州第一,廣州次之,這是無奈,雖宋九從泉州與廣州,還有吳越弄來了許多工匠,基礎工匠不行,不過密州海船漸漸能與吳越海船相比了。可江船仍不行,行的是河船,在汴水黃河裏航行的那種幾百石幾十石的中小船隻。江船技術仍是南唐為翹楚。

樊若冰是文人出身,他想考的是進士,何來的造船技術,這是數年來暗中偷學來的。

憑這兩點,還不能重用嗎?

所以說才子做不好皇帝的,書法繪畫文章與作詞能力,無幾人能勝過李煜,特別是填詞,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又有幾人能勝過李煜?也許大蘇與辛棄疾比他強,但不會強多少,至少也是李清照,柳永,納蘭等人的級別。別忘記了,李煜不是後繼者,而是開創者。可是做皇帝不行了,明知宋朝虎視眈眈,各州圖籍給了盧多遜,樊若冰的家人又送到宋朝,自此樊若冰再無牽掛。

這是備戰。

但從一些貴婦人說話中,仍得到一個消息,朝廷仍以招降為主,攻戰為輔。原因很簡單,幾次伐國之戰,損失慘重。湖南叛亂不休,幾個名將名吏數年大治,才勉強使民不痛恨。巴蜀更不用說了,至今百姓對宋朝仍沒有抱好感。南漢最好,可是那把火燒得心寒。最好不打。

想招降必須讓李煜信任。

劉鋹再不好,也是一個國君,如果一個衙內想揍就揍,李煜敢投降嗎?

潘憐兒乞求地看著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