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論語(3 / 3)

宋朝不是缺糧,而是糧食沒有足夠多的交通工具,及時撥到災民手中。現在分成三處送糧,交通工具緊張的情況馬上得以扭轉。在這時候趙普再掣肘也沒多大意思了,去年都沒有弄下楚昭輔,今年還能弄下去嗎?如果再默視,趙匡胤必然不喜。中書機器開動起來是可怕的,趙普一動,各州縣官員紛紛出動。

於是本是最危機的春荒期,百姓饑荒現象卻得到緩解。

趙普亡羊補牢,卻做得晚了,但連趙匡義也無法判斷出來,更不要說宋九。

宋九又道:“至於後者,這就象一個比喻,我家有親戚,若是在河中,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自然無所謂。但若是遠處,甚至廣南有親戚過來,那是幾十年才難得見一次的親戚,來了肯定隆重招待,甚至他回去了,還要送大量禮物給他帶回去。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大食重視商業,隔得又遠,無法查證。商賈重利輕義,逐利而行,況且大食商人,無論從陸路或者從海路,每次販運,都是一趟生死未卜的萬裏旅行,膽子更大。若是朝廷賜其厚,必有諸商冒充使者,絡繹不絕來朝朝貢,以求賞賜。國家得之虛名而無益,遠朝也未必會懷恩,懷恩對我們也無益也。國力必將受損。何況我朝還有那麼多貧困百姓,連溫飽都不能維持。”

但宋九的話朝廷沒有聽進多少。

不久後派侍衛保護著大食使者赴京,一路將災民驅逐,又刻意走最繁華的地方。來到京城後,派官員帶他們參觀京城熱鬧繁榮場所,安頓在驛館裏。

隨著又於宮中設宴款待。

對海外君臣皆不大了解,隻是從唐朝的一些史冊裏知道一些大食記錄,因此將宋九喊來作陪。使者先獻了國書,國王穆儀茲向大宋皇帝問好,一些客套話,然而希望他們國家的商人得到更多燒酒與鏡子。對這份國書,宋九也真假難辨,說它是真的,應當來說這個穆儀茲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國君,難道僅是為一個鏡子與燒酒,刻意兩國通好?說它是假的,也不大象,國書語氣是尊重,並沒有什麼稱臣的神馬,那樣宋九肯定斷定它就是假的。大食傳統也重視商貿。若得到更多的燒酒與鏡子,宋朝這邊能賺很多錢,法蒂瑪那邊做為一個中轉站,所賺的會更多。因此可能這份國書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宋九坐在下首,不知是誰人安排,正好與陪伴大食使節的商人坐在一起。

可能是好心,你們在廣州時認識的,可能是譏諷,你宋九實際就是一個商賈。但宋九並沒有多想,與這名商人竊竊私語。趙匡胤看著他們,好奇地問:“宋九,你們在說什麼?”

宋九站起來答道:“陛下,阿齊提問微臣,為何微臣免去官職。我在做回答。”

“說說。”

“微臣說我國文臣治天下,多用一本書,叫論語,有人看到了忠烈,因此投奔沙場,不顧生死安危,報效國家。有人看到了禮,於是替國家製度規章製度。有人看到了仁,因此成為良臣。有人看到了智,由是成為謀臣。我學問不精,隻看到了愛人,愛百姓,又沒有什麼才能,隻好親自動手,帶動百姓,彌補自己的不足。所有職位當中,我是最討好的,苦無潘將軍等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我就無法愛百姓。但名聲全部讓我占了,這很不公平。實際真正愛人的不是我,乃是陛下。微臣說你們來京城好幾天了,應當看到京城的繁華,但再看看皇宮呢。許多民宅都比皇宮奢侈,而非是象西方一些國家,民不聊生,皇宮卻是金璧輝煌。這才是真正的愛人。國家用人之道,有功則賞,有過則罰,群臣不會有功而得意忘形,有過也不會沮喪,讓他們繼續改正。此乃明君用臣之道也,因此我有過,被免去官職,我則無怨。”

宋九也隻能這樣回答,難道我說之所以免官,那是政治鬥爭犧牲品的產物?

但同樣一句話,聽在不同人耳朵裏卻是不同的含義,特別是論語,宋九剛說完,殿中鴉雀無聲……(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一品富貴》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