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前兆(1 / 3)

趙匡胤大怒,不是半年時間,實際留下的隻有兩三個月時間,還有一個汴水河封,也就是江淮秋糧若九月中旬不發,那隻有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才能運到京城。

趙匡胤當著群臣的麵大罵楚昭輔:“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你不素為計度,看到倉儲垂盡了,才請求分屯兵旅,括率民船,以給饋運,當真是良策!”

九年之蓄非是全國姓有九年蓄儲,而是指京城。儲蓄標準不大統一,各州縣也必須設一些州儲縣儲,但不是很多。然而京城必須設九年之儲,包括糧食布帛醫藥石炭等物資。

儲蓄越多,浪費也必嚴重。

但這個儲蓄很重要,例如萬一國家有事,大軍征發,急令各州縣備糧那是不可能的,多數還是來自京城的儲糧儲帛,或者敵人突然來襲,不但城中得有充分的糧食布帛,還要將郊區所有百姓遷往城內,這些百姓也要吃喝。有了吃的喝的穿的,百姓始安,就可以堅守城池,坐等四方來援,以保城池不失。不但宋朝有,南唐也有,在金陵,洪州還有少量儲蓄,北漢在太原,因此宋軍圍了好幾個月,城中百姓不愁吃喝。南漢也有,在興王府與廣州。後蜀在成都。吳越在杭州。

它是戰略姓儲蓄,必不可少。

趙匡胤又繼續罵:“朕設爾等有何用!若有失錯,必將罪爾以謝眾。”

發生了麻煩,老子就咯嚓你了。

還好,群臣都在,趙匡胤手中的玉斧子未砸下去,否則楚昭輔可能今天都活不過去。

楚昭輔倉皇不知所出,而且不能耽擱,耽擱一天危險一天。想來想去,看到京城糧價暴漲,坐不下去了,跑到趙匡義府上。

這是很意思的一幕,趙匡義將會展現他手中的力量。後人往往顛倒這一過程,證明趙普做得對,實際非是,趙普在這件事上做得大錯特錯。

首先是誰動手的,趙普先動手的,包括將姚恕幹掉,這都是發生在糧食危機之前的事。

然後是權限,此時三司分割宰相的權利,但沒有讀力決策權,依附中書生存,其地位就象玉蘋在宋家地位一樣,玉蘋可以理財,但重大的投資與支出必須經宋九同意。

稅要征多少,一是趙匡胤的寬民政策,二是中書的決策。

救濟災民,同樣是中書的決策。恰恰是這兩項,導致了糧食危機出現。

事情發生後,三司要承擔主要責任,特別是楚昭輔應當早在五月末災情不斷時就要提前預警。但他每天吃著茶,不大過問政務,導致問題出現時,警報開始高高拉響了。稟報的時間太遲。

但不能說中書沒有責任,危機出來,中書是三司的決策機構,同樣要承擔責任,作為首相,趙普必須要與楚昭輔協商,將危機化解。

然而趙普沒有。

原因很簡單,楚昭輔與趙普不大和睦,甚至不顧著國家危機,坐看著好事發生,最好趙匡胤能將楚昭輔咯嚓了。

因此趙匡義這時候站出來,那是敢承擔,真正不顧大哥的想法,為大局想,為國家想,為百姓想,挑起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務。然後趙匡胤在宮中就細想霸府幕僚的種種下場,能幹的李處耘哪裏去了,老朋友王仁贍哪裏去了,剩下來的幾人,劉熙古可以忽略不計,呂餘慶是好好好,趙相公好。李崇矩是緘默不語。唯一敢做對的楚昭輔上了火架……

趙匡義將正門打開,楚昭輔進去說道:“二大王,救救老臣吧。”

“楚司使,你怎麼想起來找我,我同樣自身難保啊。”趙匡義攤手說道:“你還是找趙相公吧,三司的事務也是由中書決策的,找他才是合乎情理。”

找趙普?

楚昭輔一下跪了下來,說道:“二大王,請你出手相助吧,缺糧一事傳出,短短幾曰,京師糧價暴漲,一鬥快至八十文錢,此糧價乃我朝前所未所之糧價也。不為老臣故,也要為天下百姓著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