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滾 水 河 鐵 礦(1 / 2)

(一)

滾水河鐵礦運行一年後,隨著洞子的進一步深入,礦產量越來越高,每天可產150噸,往環山鐵礦送礦的卡車有20多輛。十八彎地段的公路有點不堪負重,一些地方開始出現開裂,邊沿地點開始崩塌,公路養護已刻不容緩。吉昌步行從公路上巡視了一遍,把公路養護工作嚴肅地提上了議事日程,而公路養護問題卻和何必發生了尖銳矛盾,何必不想出養護費用,要鐵坳村一方承擔。同時因環山鐵礦與鋼鐵廠結算回來後往往拖欠鐵坳村的貨款,而使兩家矛盾越鬧越深,最後發展到兩家鬧分家。

問題鬧到蔣雲桂那兒,蔣雲桂把他們召集到政府進行調處。何必仍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為滾水河鐵礦,環山鐵礦已付出得夠多了,公路維護理應由鐵坳村一方承擔,至於拖欠貨款的事是購貨方造成的,與環山鐵礦無關。吉昌則認為,出山公路是鐵坳村的唯一出山路,而這條出山路主要因運礦石而造成的嚴重損害。運礦石是兩家的事,由雙方承擔維修是完全應該的。再說環山鐵礦仗著自己的結算貨款的便利條件常常拖著鐵坳村的貨款不支付,給鐵坳村造成了一定損失。環山鐵礦沒有誠意合作,因而不想與其再合作下去。

蔣雲桂認真分析了雙方的立場,認為雙方的立場沒有根本對立的症結,隻要雙方忍讓一點就可以彌合,再度握手言歡。蔣雲桂認為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促使各自讓步。於是從各自利益和立場上進行分析,適時施加一些壓力,迫使雙方放棄各自的立場,是完全可以說合的。鐵坳村怕蔣雲桂在中間為難,首先放棄了由雙方承擔維修公路的費用的立場,但仍堅持要修心聯營合同中關於貨款結算條款。何必也服軟了,看見舅舅的為難也不落忍。於是雙方妥協了,聯營又繼續。為此鐵坳村每年多花出90多萬元維修費用。環山鐵礦也再沒有拖欠鐵坳村的貨款,基本是按月如數結算了。矛盾得到基本的解決,鐵坳村心裏平服了。他們通過年終結算,每年的收入由不足300萬元一下子竄過了3000萬元。

吉昌是個經鐵坳村優良傳統陶冶過的村官,村裏有錢了,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水準。他心裏早生出了一個念頭,要實現全村社保和全村醫保。他預算了一下,費用還差點,大概就差30%左右,他在村委會講,按為18歲以上的村民交養老保險金,為全體村民交醫療保險金的標準計算,現在還有30%資金缺口,須由村民承擔30%,村裏承擔70%,這樣村裏還有機動費用。鐵林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詳細地說明這一點。村民代表們都讚同,隻要自己的養老有保障,醫療有保障,出30%的錢換來100%的保障何樂不為?於是一致決定,同意村裏的方案。經與政府部門銜接,村裏還比原先兩項費用少花了60餘萬元.

吉昌拿回了3500多份《養老保險金手冊》和《醫療保險金手冊》.後每年都要交費,村民滿60歲後政府發放養老金,村民就醫可以按規定報銷70-80%的醫療費用。如今山旮旯裏也享受過去城裏人才能享受的待遇。

還有個問題,村裏還有89人已滿60歲但未繳養老保險金,其養老金由誰發?

吉昌又進行了核算,按每年每人1萬元養老金款算,還要90萬元,隻好由村裏發了,直到這位村民“百年”。當鐵林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宣布這項決定時,村民一片歡呼。

吉昌開始反省自己的作為。他的跨躍式發展的思路給村裏帶來巨大變化,先是找礦,然後開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這些都是黨校老師講過的,叫科學以展觀。自己當了這個村官,就得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

(二)

有些沒有辦好,如村民上初中、高中必須走出烏嘴山,村民看病也必須走出烏嘴山。這些也必須解決。這是他的職責和義務。

他又跑了縣衛生局和縣教育局,想在鐵坳村辦衛生院,辦完全中學。衛生局、教育局特事特辦,批準鐵坳村建衛生院,並且由政府安排合適的醫療技術人員和調配相應的設備。縣教育局同意在鐵坳村辦完全中學,教師由政府派,小學和初中納入義務教育序列。高中納入全縣高中招生計劃,除本地生源外,可以麵向全縣招生。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後,鐵坳村修醫院、修學校,從第二年開始運行,這樣鐵坳村就完全成了一個建製鎮的架子。當然,鐵坳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每年要為來鐵坳村工作的醫生和教師給予相應的補貼,為此村裏每年多付出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