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滄海橫流(七)(2 / 3)

京城內外怨聲載道,朝廷之中此刻也是亂成了一片。原本就不讚同和談的官員們,在看到和議草案的時候,頓時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憤懣了。《時務報》刊登出和議草案的第二日,朝堂之中便有不少官員向朝廷上折子,力指和談條款之非,懇請朝廷終止和談。待到第三日,情形便如野火燎原般越演越烈,京城內300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員聯名向朝廷上折子,痛斥避戰求和的行為,是明哲保身,妥協誤國。請求朝廷拒絕和議,對於主持和談的恭親王,更是直斥其舉止失措喪權辱國,要求朝廷嚴懲不貸。

就連和談開始時,一直對和談持觀望態度的各地督撫,此時也紛紛向朝廷上折子,懇請朝廷力拒和約。尤以張之洞的言辭最為激烈,在奏折中直言“倭約各條貪苛太甚,各省軍民必至痛恨深怒,斷不甘心。若日後稍有枝節,彼即謂不依條約,立刻生事,彼時戰不及戰,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暫避亦不及避。………其禍豈堪設想!中華何以立國?”

身為軍機領班大臣的世鐸,眼看著局麵急轉而下,心頭也是火急火燎全然沒有了主張。到頤和園遞牌子求見太後被擋了駕,朝廷這邊終日又被一大群官員圍著,心頭也是窩火的很。原本好好的平穩的朝局被這麼一鬧,一下子是掀起了驚濤駭浪,朝廷威信顏麵掃地不說,這個時候,自己這些當初力主和談的人,誰能誰又敢出麵去觸這樣的黴頭。世鐸索性幹脆告病在家,躲他個幹幹淨淨。他這一躲回府裏,剩下奕劻也慌了,這種時候他也不笨,也尋了個理由不去軍機上值守,免得成為眾矢之的。

倒是孫毓汶和翁同龢每日裏都按時到軍機處辦差,批閱各處的急件要務,接見各部官員,忙得是不可開交。隻是說來也奇怪,原本並不對付的兩人,值此朝廷風雲突變之際,卻都出人意料的對和議一事,保持著沉默不語的態度。孫毓汶的態度倒也不難理解,這件事情他原本也躲不開,所以幹脆悶著頭做事。而翁同龢身為帝黨在朝廷中的領軍人物,此前又一直反對朝廷與日本和談,此時麵對朝廷裏麵波濤洶湧的反對和談之聲,卻並沒有隨聲附和,********的忙於朝廷政務。就連帝黨裏麵的誌銳等人也沒有跟著官員們上折子,頗有些置身事外的意思。

正當京城裏麵紛亂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身處田莊台的光緒,也並沒有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在朝廷威信顏麵盡失的情況下,挾連戰皆捷的威勢登高而呼,反而是頗為悠閑的陪英法美三國公使,在遼河紛紛揚揚的大雪中圍獵,玩起了飛雪連天射白鹿。

整個田莊台皇帝行在,如同遼河大雪初晴的清晨,一片出人意料的安靜和沉默………

……………

與此同時,身處京城這一場風波漩渦中心的樂壽堂,這些天來和往常也沒有多大不同,慈禧照舊是上午看折子,下午聽戲、畫畫、逛園子。唯一有些異樣的便是,所有大臣到頤和園遞牌子求見都一律擋了。

剛開始那會兒,《時務報》攪動的整個京城內外沸反盈天的時候,太監總管李蓮英的一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加倍小心的伺候在慈禧身邊,一步也不敢落下,生怕指不定什麼時候,太後老佛爺就慈顏大怒。然而過去了好幾日,京城裏麵都快鬧翻天了,慈禧依舊是毫無動靜,除了在看那份《時務報》的時候,冷冷的哼了一句“康有為”三個字外,便再無過多的表示,既沒有發火訓斥人,神情間也看不出有什麼態度。

在慈禧身邊伺候多年的李蓮英,是最知道慈禧秉性的,慈禧越是這樣陰沉的時候,越容易出事,心裏便更加是忐忑不安,對身邊的太監宮女們也是反複的叮囑,生怕下麵的人在什麼小事上麵拂了太後老佛爺的心意,把那把火給點著了。

反倒是慈禧看起來就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這一日還特意將譚鑫培召進宮裏,演了一出熱熱鬧鬧的《三岔口》,看到高興處,除了照例的封賞外,還將宮中的小點心賞賜給戲班子。末了又掃了一眼站在旁邊戰戰兢兢的李蓮英,冷冷的哼了一句,“你緊張什麼啊?天還塌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