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傳說僅僅隻是傳說而已,它所表達的是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一種敬歎和想象。事實上,趙州橋乃是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裏處的趙縣安濟橋的俗稱,它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鼇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洨河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長的敝肩圓弧拱橋,堪稱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大橋全長50.83米,寬9米,主孔淨跨度為37.O2米。全橋全部用石塊建成,共用石塊1000多塊,每塊石重達1噸,橋上裝有精美的石雕欄杆,雄偉壯麗、靈巧精美。當年隋朝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的局麵。當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從這裏北上可抵重鎮涿郡,南下可達京都洛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來往。每當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為此,隋大業元年決定在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徹底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
也許就是王朝裏這麼一次普通的決策,成就了我國橋梁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成就了一個設計者,這便是趙州橋的設計者李春。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亦即安濟橋),迄今已存世1400多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接受了朝廷了任命之後,李春即率領一群工匠來到這裏,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按照設計方案精心細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橋任務。而趙州橋卻不是一座簡單的石拱橋,其曆經多年仍舊能夠堅固地存在自由其特殊之處,有學者指出,趙州橋的偉大,其設計堪稱有三絕:一是“券”小於半圓。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二是“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4個小券,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本身以及通過行人的安全。三是洞砌並列式。李春當初設計用28道小券並列成一個大券,並在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影響全局,真正可謂是舉重若輕。
趙州橋的成名,並不僅僅因為這座橋的本身。這還得益於我國因為著名的建築大家——梁思成。前後相距一千多年的兩位同行,因了這座橋的精美堅固,成就了一座橋的偉大。1933年,梁思成在河北考察時,詳細測繪了趙州橋,隨後寫出了價值極高的論文多篇,並繪製了圖片,向世界作了報道,進行廣泛的宣揚。至此,這座橋終於在我國揚名史冊。
陛下也有“妻管嚴”
古代皇後鳳冠
中國曆史上的皇後,是封建社會帝王製度下的伴生物,也就是古代的第一夫人。因為皇帝的權威性和神聖感,妻以夫貴,他的老婆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地要與一般的老婆不一般,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專屬名詞則是“母儀天下”,也就是所有天下婦女的榜樣和旗幟。雖然帝王實行一夫多妻製,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後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稱為夫人,均是正一品,共計113名,這是天子後妃的法定人數,但皇後同時期隻能有一個。據不完全統計,自秦王政稱帝到清溥儀遜位,中國曆史上共產生過421位皇帝,當然這些皇帝的皇後並不唯一,比如西漢加上篡位的王莽共有12個皇帝,但皇後有18位,其中漢景帝兩個,漢武帝兩個,漢宣帝三個,漢成帝兩個;王莽也不甘寂寞地立了兩個。大致按照這個比例,在曆史上共產生過500位左右的皇後,而在正規的記載中,自漢至清曆代皇後立傳者339人(包括一些名妃和皇太後),還有一些有姓無名的,一些有實無名的等等。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額,則是因為封建王朝男尊女卑,大多的皇後隻扮演了“人妻”的角色,雖然皇後的人數還勝於皇帝,但名見經傳的並不多,而往往名見經傳的大多是曾幹預朝政、弄權得勢的反麵教材。
從曆史上看,那些步入皇後行列的女子,有的是出身好,其家族有著深厚的政治根基與實力;有的是本錢好,自身有令人垂涎的容貌;有的是頭腦好,本人有著非凡的政治手段,但無論怎樣獲得皇後的鳳冠,她們不可避免地與政治、權力、宮闈、緋聞等熱門詞相關聯,作為最高統治者最親近的人,她們的言行或多或少會給帝王的決策帶來一定的影響,打著“夫妻”名義的枕頭風,有時要比要比大臣的奏章、宰相的建議有效得多。於是乎,輔君開創帝業、治國安邦有之,改革中興、力挽狂瀾者有之,妖媚惑主、禍國殃民者也不少。還是那句話: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會有一個偉大的女性;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後,也會有一個失德的女性。用在帝王和他們的皇後身上是最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