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大分裂的終結者——隋文帝楊堅

是誰使三百年的鬥爭嘎然而至?是誰使久違的南北歸為一統?是誰在書寫挽救漢文化的篇章?是誰在彌合戰爭帶來的創傷?也許你會不齒於他的出場方式,也許你對他的所作所為仍有所腹誹,那麼我們今天就撥開那層神秘的麵紗,帶你去認識一位在外國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帝王——楊堅。在這裏,你會了解一個紈絝子弟是如何步步高升,會了解曆代封建王權中最頑固的寄生病毒,會看到一個慈祥的外公、親生的父親是怎樣對待手無寸鐵的孤兒寡母,更會驚歎於一個人的成功竟會如此輕而易舉。

王侯將相,豈無種乎?

隋文帝楊堅像

當曆史的腳步緩慢進入公元6世紀,此時的中國大地上,仍然是一片破落景象,長達數百年的內亂雖已經是強弩之末,但仍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朝。南方先後經曆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曆史上總稱為南朝。北方則經曆了北魏的短暫統一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曆史上把這北方的5個朝代總稱為北朝。

隋文帝楊堅所處的時代恰恰是北周末年。楊堅之所以能最後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和楊氏的世族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楊氏是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楊堅發達後自稱是漢太尉楊震的十四世孫,意思是出自漢代士族高門弘農(今河南靈寶北)華陰楊氏。按玉牒所載,楊震共生五子,分別為牧、裏、秉、讓、奉,入仕者牧、秉、奉三子。隋文帝係長子楊牧的十三世孫,世係如下。1世楊震,字伯起,號關西夫子;2世楊牧,字孟信,富波侯;3世楊統,不仕;4世楊琦,字子奇,侍中;5世楊亮,陽成亭侯;6世楊孕,不仕;7世楊渠,不仕;8世楊鉉,為燕北平太守;9世楊元壽,後魏武川鎮司馬;10世楊惠嘏,太原太守;11世楊烈,平原太守;12世楊禎,寧遠將軍;13世就是皇考楊忠,隋國桓公;14世楊堅,隋文帝。

楊家真正發跡是在楊堅的父親楊忠時期。公元439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初步結束了北方紛亂局麵,建立起了東起遼河、西至甘涼的穩定政權,經過孝文帝改革之後,一度呈現興盛之勢。然而好景不長,拓跋氏皇位尚未熱乎,便又麵臨內訌的危機,兩大勢力集團:西邊的宇文泰和東邊的高歡已經劍張弩拔、分庭抗禮了。宇文泰在關西起事,打敗爾朱集團大將,進據長安,隨後迎孝武帝西遷,與高歡徹底決裂。拓拔氏的北魏政權自此一分為二,成為東西兩魏,實則是宇文氏與高氏的傀儡政權,後來這兩個大集團的後代幹脆廢掉了傀儡,自己當上了皇帝,高歡的兒子高洋改東魏為齊,史稱北齊,建都鄴城;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改西魏為周,史稱北周,建都長安,變成了北周和北齊兩個對峙的新政權。

就在這個朝代更迭的轉折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追隨獨孤信投靠了宇文泰,而後楊忠在為宇文泰及其子嗣成就霸業、創建北周、統一北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號稱孤膽英雄,曆任車騎大將軍,都督朔燕顯蔚四州諸軍事、朔州刺史,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成為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當時朝中最高首領是八柱國,宇文泰為八柱國之首,楊忠則是八柱國之一。最能說明宇文氏把楊家看成是自己人的就是宇文泰逼著當時的西魏皇帝把楊忠從漢族變成鮮卑族,並賜姓“普六茹”,這在當時是一種榮幸和地位的象征。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統七年,楊堅出生,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雲出現,並且相貌不凡。據《隋書·文帝紀》中記載:“生高祖(楊堅)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皇妣嚐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紋在手曰‘王’”。

楊堅的小名叫那羅延,是佛教中的“金剛力士”之意,楊堅的堅字也由此而來(取金剛堅硬之意),他的童年即是在寺廟中度過的,這也成為他以後推崇佛教的根源,少年時代的他並沒有多少過人之處,反而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遭人恥笑,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他“不曉書語”。但因為父親的關係,楊堅在14歲就開始了政治生涯,被舉薦擔任了功曹,官職不大卻是好的開始,後又被授予散騎常待、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晉封為成紀縣公。當時西魏權臣宇文泰非常賞識楊堅。第二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廢恭帝,立堂弟宇文泰三子宇文覺為帝,即孝閔帝,建國號為“周”。楊忠升為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子楊堅也升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又升為大興郡公,到19歲時,楊堅已經被任命為隨州(今湖北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568年楊忠去世,楊堅襲爵成為隨國公。不僅如此,楊堅還娶了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為妻;因為她的姐姐嫁給了皇帝,從此楊堅成為周明帝的連襟,地位更加顯赫。

家賊難防,外戚奪權(上)

鳳舞龍上圖

在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伴隨著皇權專製衍生的副產品之一就是外戚專權,他和與之相伴相生的宦官亂政就像在君主製度上寄生的細菌一樣,不斷滋生發展,以無比的破壞力和腐蝕性在內部摧殘著王朝的肌體,以巨大的爭鬥和內耗使其走向破落和滅亡。

外戚是皇帝的三宮六院以及娘家人,因為和皇帝有著血親關係,在科舉製度尚未確立,任人唯親的時代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大量進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擔任要職。關於外戚的專門記載可見太史公的《史記·外戚世家》,其中就提到了外戚的作用,“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薑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受天命的開國帝王和繼承正統遵守先帝法度的國君,靠的不隻是內在的品德美好,而大都由於有外戚的幫助或連累。夏代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的女兒,夏桀的被放逐則是由於末喜;殷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娀氏的女子,商紂王的被殺卻是因為寵愛妲已,周代的興起是由於有薑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淫亂。太史公這裏所說的外戚隻是特指皇帝的賢內助或紅顏禍水級別的婦人亂政,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戚專權。

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外戚幹政始於西漢初年。呂後專政及諸呂擅權便是其例,可以說是中國曆史外戚奪權和後宮亂政的始作俑者,再後如景帝時期的竇嬰,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昭帝時期的霍光等等,都是以皇後娘家人的身份登上權力的高台。前期的外戚專政隻是個別人士和短期行為,但在漢宣帝後,外戚持續幹政,如史、許二家以及王家,以及後來元帝的皇後王家、哀帝的祖母傅家、母親丁家,都成為西漢末有勢力的外戚,尤其是元帝皇後王政君一家,更是長期把持朝政,架空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