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法會1(3 / 3)

忘悲是克也的師父,在各寺院間頗有威望,也被福建江湖熟知,底下聲音漸漸沒了。忘悲繼續說道:“孽因生孽緣。今世能成父子,無非是前世的冤家債主,緣遇會合。”“便說逆臣方孝儒,他的父親因為有了官位,移葬祖墳,掘出了八百多條紅蛇來。據說事先有人托夢,請求他救它們八百多條生命,不要殺害了它們。可是方孝儒的父親,不信此說,把八百多條紅蛇,盡焚於火。後來方孝儒出世,位極人臣,可謂耀祖榮宗了。成祖興兵平叛,方孝儒不肯投降,十族盡遭誅戮,剛剛也是殺死了八百多口家親眷屬,這就是輪果因報。”“為了一己之愚忠,連累了父母親屬、朋友門生,現在竟然有人立位供奉,世人太過癡昧了。”這一說,在場凡是稍有正氣之人,無不心上怒怒。方孝儒在官府嘴裏是叛國逆賊,在一些士人心中,尤其是浙江人心中,其實是個有節不屈的大英雄。

“師父所言正是!”師徒一唱一和,克也朗朗接口道:“現今之人,所謂大孝,不過是四時八節,買一點酒肉之類,養其口體,死後用五鼎三牲,祭之以禮罷了。例如世俗人為父母做壽,就要大開屠場,賀客盈門,座上客滿,肉肥酒暖,這就是天經地義的為子孝親之道,果能如此,家邊鄰裏就會說某人很有孝心。實在是大錯!特錯!以佛的看法,那不是孝親,而是為父母造罪,本來父母所擔的罪擔子,隻有五十斤重,你恐怕這一點罪惡,還不能下地獄,再替他加上五十斤,湊成一百斤重,壓得父母透不過氣來,那便是大家公認有名的大孝子了。唉!真是我佛所謂:‘可憐湣者!’”這一席話又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江湖中打打殺殺,誰沒沾著血腥?這樣就成了不孝,江湖中哪有一個孝子了?

一群知客僧走入人群中間派發一本小冊《父母恩重難報經》,有千本之多,每本工線精裝、殘留墨香,竟是印刷不久的。忘悲道:“佛主親寫此書,這書上盡訴做母親的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推幹就濕、咽苦吐甘的苦處!還望各位回家閱讀,體會我佛一片苦心。”群人想到:“都說南少林寺這些年在忘塵主持下,錢賺的滿缽滿盆,看來不假,這經書像是一夜之間趕印出來的,純粹顯擺來著。”寺裏的弟子沒發到經書,想的是:“最近為照顧這群人吃喝拉撒,我等早飯隻能喝粥,這印書的錢足夠美美吃上幾頓全素宴了。”

忘悲出身官宦世家,原打算出家幾年就回家中,後來習上武藝、對南少林寺也有了歸屬感,再難釋手。起初覺得對父母負欠太多,於是日夜吃齋念經為父母祈願,後來打坐讀經讓思維慢慢轉變,覺得歸依了佛主才是解救父母,為父母積福,真正算是大孝。此刻他健談自己的佛理,體認動情處,浩然彌哀,眼角有淚。可傳進眾人耳中,實在是與世俗大相徑庭,與傳統格格不入。強加與人的道理,即使是其他寺院的高僧也難接受,更何況刀尖上過活的江湖中人了。壇下人人都覺得反感,都想反駁,卻無一人吭出聲來。有的是不願做出頭小鳥,有的是肚中墨水不多,不知如何回駁。有的在心中暗罵、暗憐這個顛倒倫常的佛癡呆……

克己見眾人臉色不對,暗思:“這些人都是來幫忙的,師伯師兄這樣把他們開罪光了。須得提醒一下。”正欲起身,突聽遠處一個沙啞的女子喉聲飄來:“我倒想請教忘悲大師,若是有人始亂終棄,重男輕女,而他又是個佛門中人,這算不算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