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世界觀-第二次世界大戰(1 / 1)

2024年,某個平行世界的小說愛好者對朋友們講述著某本書的世界觀。

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未曾出現。拿破侖戰爭的結局與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大不相同,並非在滑鐵盧終結,而是以拿破侖在英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俄羅斯失去了原本屬於波立聯邦的領土,一個新的波蘭得以建立。

20 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進程與曆史記載大致相同,隻是沙俄不複存在。1914 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這一事件如同導火索般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同盟國與英國、法國、美國等組成的協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衝突。

由於沙俄的缺位,戰爭格局發生了一定變化。德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軍事體係,在戰場上占據優勢。德國的軍事工業在戰爭期間高效運轉,生產出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如高性能的火炮和精良的機槍。其經濟體係也圍繞戰爭需求進行調整,將大量資源投入到軍事生產中。

1917 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但未能扭轉局勢。德國的經濟雖在戰爭後期麵臨一定壓力,但通過有效的資源調配和經濟管控,依然保持著較強的戰鬥力。最終,在 1918 年,德國獲得了勝利。英法兩國被迫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條約規定英法兩國割讓大量領土和殖民地給德國,並且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這使得英法兩國的經濟遭受重創,國內產業發展受阻,貿易受到嚴重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並未迎來長久和平。多年後,法國複仇主義興起。法國國內的部分勢力對《法蘭克福條約》帶來的屈辱難以釋懷,渴望奪回失去的領土和尊嚴。此時的法國經濟雖在緩慢恢複,但仍麵臨諸多困難。一方麵,戰爭賠款的壓力使得財政緊張,政府不得不采取緊縮政策;另一方麵,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

與此同時,新波蘭也企圖與法國合擊德國。波蘭認為德國的強大對其構成威脅,希望通過與法國的合作來削弱德國。波蘭的經濟在戰後有所發展,但仍依賴農業和輕工業,工業基礎相對薄弱。

英國也對法國表示支持。英國在戰爭後經濟同樣麵臨困境,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受到挑戰,貿易額下降。其支持法國一方麵是出於對德國的警惕,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在歐洲的利益。

1935 年,德國內部勢力混亂。德國經濟在戰後經曆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但隨著時間推移,經濟問題逐漸顯現。一方麵,國內市場飽和,出口受到限製;另一方麵,政治分歧導致社會不穩定。為應對這種局麵,德國決定與軍國主義的俄羅斯達成合作協議。

俄羅斯在這個世界中奉行軍國主義路線,其經濟以軍事工業為核心。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資源,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工業,提升了自身的軍事實力。1936 年,德國和俄羅斯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在軍事、經濟等方麵展開密切合作。德國為俄羅斯提供先進的工業技術和設備,俄羅斯則為德國提供豐富的資源。

1939 年,法國、波蘭、英國組成的聯盟對德國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初期,聯盟一方憑借數量優勢在一些地區取得勝利。但德國和俄羅斯的聯軍迅速做出反應,利用其先進的軍事裝備和高效的指揮體係,逐漸扭轉戰局。德國的工業生產全力為戰爭服務,生產出大量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俄羅斯的軍事工業也開足馬力,為聯軍提供充足的彈藥和裝備。

1940 年,德國軍隊在西線發動閃電戰,迅速擊敗法國和英國的軍隊。波蘭也在德國和俄羅斯的夾擊下陷入困境。法國和英國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工業設施被破壞,貿易中斷。波蘭的經濟更是陷入崩潰邊緣。

1941 年,德國和俄羅斯的聯軍繼續向英法兩國的領土推進,英法兩國的軍隊節節敗退。在這個關鍵時刻,美國再次麵臨是否參戰的抉擇。但由於這個世界的曆史走向與我們熟知的不同,美國最終選擇保持中立。

1942 年,德國和俄羅斯的聯軍基本控製了歐洲大陸,兩國通過華沙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和平,劃定了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