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克鬼上下策(二)(3 / 3)

到了現代有道術家能夠步罡踏鬥者,其步罡踏鬥之法已經失去好多古代的秘傳與技藝了,基本上是太過簡陋的步罡踏鬥之法。而且多數也不知其意義所在,步罡踏鬥所需的法術用品也是準備不夠充分,所以其作法的靈威亦不及古代的道術家。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法失傳而不去研究,雖然現代的步罡踏鬥功法簡單,但它畢竟是道教學術的的一門絕學,我們必須要學會它才能應用到符咒法術方麵,才能盡量的達到通靈之目的。

現代流傳的罡法有:鬥罡法、先天八卦罡法、後天八卦罡法、太乙真人步罡法、飛鬥罡法、三奶夫人步罡法、玉女過河罡決等。

步罡踏鬥必須是深夜至野外,在星光之下的地麵上畫上罡鬥圖及步罡踏鬥圖。必須禁止讓人看到、窺視,就連五畜家禽也不能看見。如果被窺見,不但踏罡布鬥之法不靈,而且會有災害降身。但依目前的法術來看,選擇在淨室內也可以作法。

圖而咒語則沒有任何記載。

所謂的“罡”指的是北鬥星,“鬥”也是指北鬥星,步罡踏鬥是在地上畫上北鬥七星的分布圖,按一定的規定和程序在上麵行走。北鬥七星的名稱在道教與古代傳統稱呼有所不同。戰國秦漢時稱之為: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而在道家稱之為:

步罡踏鬥的目的是為了和神溝通。和神溝通為何步北鬥星呢?這是因為北鬥星是天神的總管。北鬥星君天之候王也,主製二千神,掌管人間命籍。隻要感通了北鬥總管,自然可以對其下屬召之役之。並且符錄與北鬥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不少的符錄中都有北鬥七星的符圖。唯有如此,才能召神遣將,才能達到施符的目的。

第二章:步罡踏鬥所用法器

第一:七星劍一把,長二尺四寸,寬一寸五分。

道家所用的劍也叫做法劍。法劍主要有鋼、銅、木質三種。踏罡布鬥者多用木質的劍,其代表的作用就是驅魔降妖、威力無窮。多以桃木製作,劍身上畫有斬邪魔類符錄,劍身兩麵刻有北鬥七星圖案。故稱為七星劍。七星劍一般要製作兩把,一雌一雄。可以將兩把劍握在一起當作一把使用,也可以左右各持一把。

七星劍圖形

第二:令牌一枚。長七寸五分,寬三寸三分,厚一寸五分。

令牌製作時間為:甲寅日砍木料,甲辰日書寫,甲午日刻形,甲申日上金泊,甲戊日祭煉,甲子日收藏。

令牌正麵圖形令牌背麵陽令牌背麵陰鬥圖形叩齒

即上下牙齒相互叩擊。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集神通神,與天上的神氣感應。叩齒分為左叩(天鍾)右叩(天磬)、中叩(法鼓)三種。遇見不祥、討伐鬼靈之事用左叩之法。製伏邪惡集百神用右叩法。念道至真,修道養性朝見真聖用中叩法。需要說明的就是:叩齒中所指的神是指自己本身身體之中的神。道教認為人體中就有神存在,對此不過多解釋,因為其中涉及到太多的道教知識,有不懂者可查找相關資料。

第二:掐決

又稱恰決、捏決。是將手掌中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關節分成十二個決位,作法時一邊念咒,一邊用大拇指按在掌中決位上。其目的也是為了與神溝通。

步罡踏鬥法分為踏陽鬥與踏陰鬥之分。

陰鬥是從貪字起至破字止,望北鬥拜二十四拜,叩齒三十六通,轉身步陽鬥。陽鬥從字起至字止,望北鬥拜二十四拜,再轉身至法壇前,心平氣和後,念總咒七次,麵朝北,右手按令牌,左手掐劍決,上擊令牌一下,感覺著要請的神將快要降臨時,密念總咒。這時存想當值的二神將降臨法壇前並問你:“令召吾何去使用?”你可以回答說:“太上之法受吾,依旨任吾之行,請神會合護吾之身,依吾變化,應吾之道,隨吾遮隱,急急如律令。”說完後就擊令牌一下,雙手執笏,望神朝禮拜八拜,將令牌在所點的香火上轉,按住令牌,念安神咒,並將祭物獻上。再念咒,左手執笏,右手執劍,將紙馬燒化成灰,香、酒、果、茶、飯一起拋入水中,將所祭三牲自己吃了,再下壇,不要回頭,一百三十步至淨處脫去法衣冠,收藏。如遇急難,用此法召神即至。

步陰鬥圖步陽鬥圖

步罡踏鬥走的是“禹步”,它是道家依據天地、日月的運行規律及軌跡而衍化出來的一種步法。走的步法的計算方式為:一月為三交,一交為三旬(三旬就是指三次盈虧)。一時為三交為九旬。所以說走一步為一交,一交為三跡,即推導出走三步為九跡,四步為十二跡,依此類推。其走法就是為:左(右)右(左)左(右),共有三個足跡

它是在醮壇上占方丈之地,鋪設罡單,罡單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高功步罡踏鬥之步伐,又稱為禹步。所謂大禹創行禹步的說法,首見於戰國諸子的記載。戰國屍佼《屍子?6?1廣澤》說:"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它是在醮壇上占方丈之地,鋪設罡單,罡單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高功步罡踏鬥之步伐,又稱為禹步。所謂大禹創行禹步的說法,首見於戰國諸子的記載。戰國屍佼《屍子??廣澤》說:"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荀子》說:"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謂禹步也。"禹步最早是古代巫師跳神的步伐,巫師以此步召役神靈。步罡踏鬥為玄機要旨,其步先舉左足,三步九跡,跡成離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書中,稱之為三步九跡星綱。《抱樸子內篇??登涉》的禹步法,雖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樣是三步九跡。禹步經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餘種,舉足不同,咒誦各異。道經中所見的禹步鬥罡有:七星禹步、三步九跡法、三五跡禹步法、十二跡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鬥罡、北鬥七元罡、禹步九跡罡、禹步九靈鬥罡、九二十八宿罡、躡地紀飛天罡法等。道教如此豐富的禹步罡法,以運用於不同的法術。在道教齋醮科儀中,罡步是與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線不同。道教的禹步稱為步罡踏鬥,是因為禹步與星鬥崇拜相融彙,使傳統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內容,這是道教對先秦巫師禹步的繼承發展。步罡踏鬥的"罡"與"鬥"、"綱"皆與星鬥有關。罡,又稱天罡,指北鬥七星的鬥柄,即北鬥星第五至第七星;鬥,即北鬥,因北方有七星聚成鬥形,故名北鬥。而綱指鬥綱,北鬥第《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記載九種鬥名:飛鬥、靈升鬥、擊魁鬥、出鬥、入鬥、合緯鬥、披鬥、指罡鬥、豁落鬥,此九鬥皆不離北鬥,並要依式步罡。道教認為出入鬥中,身強炁盛,延年益算,萬邪皆避。